风雨无阻护文明  匠心传承守根脉——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参加“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5-04-29 09:28: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我们在坎儿井开展文物普查时,村民们把熟悉坎儿井的知情人士召集过来,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介绍村里坎儿井的具体情况。”回忆起当时村民欢迎普查队员们进村的热闹场景,王龙十分动容。

做向导、讲历史、一起坐在树下纳凉休息……在那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当地村民与普查队员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第一守护人。”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负责人、副研究员王龙说。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文物保护领域的代表讲述了他们践行一线守护中华瑰宝的暖心故事。

文物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和国力调查。通过文物普查,可以快速掌握全国文物资源,为下一步开展文物遗产保护奠定基础。但文物普查工作十分辛苦,需要实地踏查,用脚步丈量。“在参加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当时是夏季,为躲避高温,我们要早上5点钟左右,天刚亮时就准备出发,赶在40摄氏度之前,相当于10点左右就要完成野外采集工作。”王龙说,这让他感到文物普查工作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在田野上与时间赛跑。

幸运的是,科技赋能给文物普查带来了质的飞跃。王龙介绍,第四次文物普查引入了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分析,人工智能能够做一些古代墓葬包括坎儿井形态的图像识别工作,并在图像上对这些遗址特征进行准确标识。“依靠标识图,我们可以制定比较完备的调查计划,有的放矢地寻找调查目标,在提高文物普查效率的同时,扩大普查的范围和覆盖率。”王龙说。

在文物普查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同时,科技创新也让沉寂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

莫高窟的第285号洞窟是一个不开放的洞窟。洞窟的室内空间小,所以无法对游客开放。“基于敦煌研究院大量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数字资源,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R)、三维建模等技术,按照1∶1的比例完全复刻这个洞窟,游客可以在展馆里面戴上VR眼镜,零距离、360度去探索洞窟的每一个细节,甚至与壁画中的故事人物进行互动。”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说。

这些年,敦煌研究院正着力打造“文化+科技”的传播业态,推出多个参与体验型项目。以“寻境敦煌——数字沉浸式体验展”为例,研究院结合敦煌的数字化资源、华为的河图厘米定位技术,以及虚拟增强技术,在莫高窟打造了一个虚拟孪生世界。游客跟随讲解员参观完之后,在窟外就可以拿着手机终端和洞窟里面珍贵的飞天形象、九色鹿形象进行合影留念。

宋淑霞表示,这样的参观体验方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真正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

此外,科学技术也为文物修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副研究馆员刘汉兴,目前正在柬埔寨从事一项长达11年的王宫遗址项目修复工作。他提到,研究团队在修复工程时坚持“科技赋能和对建筑的最小干预”原则。

“所谓科技赋能,就是我们在工程修复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激光雷达等科技对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刘汉兴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采用中国的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对吴哥古迹进行修复。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