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通讯员 张晓宁
4月26日至27日,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总结暨“十五五”预研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会议系统梳理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近五年科技创新成果,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来自全国的20位岗位科学家、16位试验站站长及团队骨干共商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在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培育、功能性食品研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收集评价燕麦荞麦种质资源700余份,培育耐盐碱、抗倒伏新品种30余个,研发低GI面条等功能性食品20余项,推广应用病虫害智能预警技术27万亩,助力多地建成原料集散中心并推动特色产品全国市场布局。
“小杂粮要扛起大担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天军表示,该体系汇聚了前沿科研力量与实践团队,为产业把脉定向、提供中国方案。
会议还梳理了燕麦荞麦产业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全链条的技术突破。专家共识明确未来将结合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聚焦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转型。重点包括深化大营养与大健康理念应用,应对全球贸易政策动态,破解种植效益低、深加工不足等瓶颈,科学规划产业链韧性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