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走进深圳市福田区梅林智翼城管联勤调度中心,梅林街道实时动态尽收眼底。随着无人机排查出一处生态风险点,系统自动触发告警,“派单”给就近的工作人员,不一会儿这处风险即被处理。
“过去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巡查、发现问题,现在用这些科技手段,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该中心负责人胡杰介绍,他们现在每天处理的各类城市事件超过200起,除了市容环境外,还包括公共安全等。
时下,像这样的智慧管理场景每天都在鹏城深圳上演。这座城市正以科技执笔、生态为墨,描绘出美丽城市新画卷。
数字赋能改善环境
智慧治理是深圳美丽城市建设的关键词。
在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的一处建筑工地,高空摄像头无声转动。此刻,南山区生态环境管控平台的大屏正跳动着全区数百个在管工地的环境数据流,噪声监测热力图与空气质量曲线交织,勾勒出数字时代城市呼吸的节拍。深圳南山,正用数字技术重构建筑工地环境治理的时空维度。
近年来,深圳市南山区稳步推进“生态天眼工程”,覆盖全域的1300余个高空高清摄像头搭建出“城市天眼矩阵”,全景摄像头以120度广角实现工地快速定位,360度高清可旋转球机实时捕捉扬尘动态。高空俯瞰系统则构建起工地与周边2公里环境敏感建筑的“数字邻里关系图”,直观反映写字楼、住宅、学校等敏感建筑与建筑工地的位置关系,真正做到精准洞察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扬尘等问题。
在提升城区生态治理水平的同时,深圳的美丽城市建设也向建筑内部纵深推进。
在福田CBD,153米高的万科滨海云中心已成为智慧楼宇守护生态环境的范例。
在这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万科滨海云中心打造了“数字孪生姐妹”。在万科滨海云中心大厦项目运营中心的3D可视化大屏上,物业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从设备的运行状态到能耗的实时数据,一切都尽在掌握。
“通过中心的‘数字孪生姐妹’,我们可以对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该项目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道,“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的能耗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就可以及时进行调整。这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据统计,万科滨海云中心的年度节电量高达102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800吨。
坚持绿色优先
不久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出台,文件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些理念正在深圳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实践。
在深圳市龙岗区,埔地吓水质净化厂三期是一座特殊的存在。“这里曾是一座混凝土预制厂。”深圳市埔地吓水质净化厂厂长葛彦桦说,“我们厂占地面积小,还把地上空间腾挪建成市政公园,给周边居民提供公共休闲空间。”
埔地吓水质净化厂三期位于地下7.2米,污水处理规模达每日5万吨,服务约40万人口。面对场地狭小、地形高差大、周边环境复杂等挑战,该厂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过去人们都认为水质净化厂土地利用多、资源消耗大,还往往产生‘邻避效应’。”葛彦桦说。但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该水质净化厂采用生物除臭装置,污水臭气不仅未出现“邻避”,反而产生“邻喜”。
“BIM设计建造+IoT赋能让建设效率更高、工艺性能更优、工程管控更精细,更加生态友好。”葛彦桦说,“来公园的许多市民主动找到我们,希望了解污水处理知识。现在我们还专门搭建了相关的科普展厅,向市民宣传环保理念。”
事实上,深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绝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而是根植于城市基因的系统性发展理念和长远战略布局。
以红树林保护为例,深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将原本规划穿过红树林的滨海大道北移260米。为保护鸟类栖息地和飞行安全,深圳市要求,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50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需低于50米。
红树林生态公园作为国内第一次引入社会组织进行托管的生态公园,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科普教育、生态修复、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
将绿美底色“绣入”城市蓝图,如今的深圳,一步一景皆春色,山海连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