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罐子”到“无抗鸡”——立体养殖模式让白羽肉鸡质优价廉

2025-04-30 14:51: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鸡肉作为我国第二大肉类消费品,占居民肉类消费总量的21%,是居民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不仅实现了养殖模式的变革,更以优异的鸡肉品质,为居民提供了美味、安全、优质的食品保障。

4月27日,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创建与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成果评价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康相涛及产业一线7位权威专家组成的评价组,在严格质询和系统论证后一致认为,“环境精准调控—无抗饲料研发—数智化管控”三位一体立体养殖技术体系,成功突破高密度养殖关键技术瓶颈,标志着我国构建起全球领先的白羽肉鸡养殖技术模式。

破解药残困局

曾几何时,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深陷“肉鸡自身免疫抗病力弱—养殖环境差—发病率高—药物过度使用”的恶性循环。2007年,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环境创新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家畜营养与调控”团队首席科学家张宏福在白羽肉鸡主产区调研时,发现养殖业主过度依赖药物,忽视了生长环境对肉鸡健康高效养殖的关键影响。这让他意识到,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组织多学科团队攻克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生产的产业难题。

面对这一产业难题,张宏福带领团队踏上了科技创新攻坚之路。他坚信,健康的畜禽才可能产出优质的肉蛋奶,动物自身健康,少吃药、少打针才可避免鸡肉药残超标风险。

“白羽肉鸡生长期短、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对饲料营养和卫生安全要求极高。”张宏福说,项目团队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酶制剂、益生菌、天然功能成分”为核心的无抗高效饲料配制技术。他们利用合成生物学创制了非淀粉多糖酶、脂肪酶、淀粉酶、葡萄糖氧化酶等新产品,发明了快廉稳准的“测料施酶”新方法;通过高通量筛选、高密度发酵创制了乳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乳链球菌等益生菌新产品;采用标准化工艺制取了纯度高、活性强的黄芪多糖、黄芩苷、绿原酸等天然中草药成分。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实现了饲料无抗,还显著提升了白羽肉鸡的肠道健康和自身免疫能力。

建立标准化养殖

我国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起步晚,设施条件差,养殖舍内空气质量不达标较为普遍。白羽肉鸡养殖也存在严重的鸡舍环境问题。项目团队发现,许多养鸡场老板不懂得在改善工艺设施上投资。为此,他们系统研究了白羽肉鸡不同生长阶段对温热参数的需求,揭示了鸡舍有害气体及PM2.5的累积规律及其对鸡健康的影响,制定了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生长的环境控制标准,并出版了《肉鸡健康高效养殖环境手册》。

张宏福介绍,为了让白羽肉鸡“住得好”,项目团队创新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供热方式,研发了配备温热参数需求和有害气体实时监测反馈模型的环境控制器、高效风机、多排联控保温门等多项关键专利设备,并发明了自动连续清粪系统、雾化加湿系统、可调式分料采食、饮水器和行车式喂料系统,集成创建了立体养殖模式。

传统养殖业生产现场依赖熟练工人,养殖设施难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为此,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多种通信协议的物联网环境及监测控制系统,内嵌了肉鸡不同生长日龄环境标准参数模型和实时监测反馈调控算法,打造了鸡舍投料饮水、通风、保温以及清粪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还可通过物联网、云技术对鸡舍进行在线管理、远程监测和控制,让每一批鸡的生产过程质量可追溯。”张宏福介绍,这一创新成果破解了规模养殖的现场管理难题,保障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安全。

目前,团队通过协作攻关,取得了上百项专利成果,并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了自动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建立了以保障白羽肉鸡自身健康为核心的立体高效养殖模式。

白羽肉鸡产销两旺

2013年,项目团队与企业合作,建立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中试生产取得成功。随后,该模式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主产区大型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并不断改进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93%的白羽肉鸡采用立体养殖模式。

“与传统模式相比,立体养殖模式使得白羽肉鸡的成活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3—4天,节省饲料10%—15%。”张宏福介绍,同时,该模式可节水70%—80%,降低保健药及疫苗费50%—70%、人工费50%—80%、能耗30%—60%,每只鸡养殖环节节本增效1.5—2元。按2024年出栏白羽肉鸡115亿只计算,立体养殖模式可年节本增效150亿元以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白羽肉鸡采用立体养殖模式,率先实现了“全程无抗饲料乃至无抗饲养”,实现鸡肉无药物残留,保障了鸡肉质量安全。

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创新推动了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我国白羽肉鸡年出栏数从2017年的51.05亿只增长到2024年的115.08亿只,产肉量从2017年的866.9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2032.78万吨,分别增长了1.25和1.34倍;白羽肉鸡占肉鸡的比例从2017年的65%提高到了2024年的82%。2017年以来,我国肉类增产量的104.7%来自高饲料转化率的白羽肉鸡。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质安全的肉食,还为养殖业结构调整、发展节粮型养殖、缓解粮食安全矛盾、践行大食物观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翟冬冬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