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4月30日,一场聚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创新应用”的农业技术培训,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干岔子乡展开。
在培训现场,科技特派员向农户展示北斗智能终端的“硬核实力”:通过GPCS北斗定位系统,农机可实现24小时精准作业,行间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化肥、种子用量大量减少。农户王大林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亩地要3斤种子,现在2.6斤就够,油钱也能省下三成!”目前,干岔子乡已实现北斗智能终端全覆盖,百余台农机持“北斗证”上岗,为春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智慧农业的落地离不开人才支撑。干岔子乡建立乡村人才库,2024年已培育2名省级“头雁”人才、4名创业创新带头人。通过“田间课堂”“技能擂台”等形式,让农机手变身“数据分析师”。农民手机里装上“农事直通”APP,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这种“云端种地”的新模式,正让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
立足黑土地保护,逊克县锚定“对标农垦”目标:2025年计划实现13.59万亩耕地标准化种植,较去年增长13%,并带动全乡种植户普及智能农技。
面对北斗自动驾驶系统迭代加速的现状,当地将加强农民操作能力培训,确保农机手操作技能与设备升级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