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均 记者 王春
“它乍看像铁粉,仔细一看又像萃取的速溶咖啡粉,真是大开眼界!”4月30日下午,浙江杭州市民钟一岱在“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球状展柜前仔细端详着月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为2025年“中国航天日”上海主场活动之一,4月24日—5月5日,“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展区面积达1.7万平方米,全面展现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商业航天以及上海航天产业发展成果。
航天科普展区、航天产业成就展区、上海地方展区是本次展览的3个重点区域,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月壤样品等多件珍贵展品在此亮相。科技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场馆左侧球状展柜前,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展示着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壤。其中,正面月壤是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着陆点带回的,而背面月壤由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着陆点带回。“我很好奇月壤是怎么从月球带回地球的,所以我跟着爸爸来参观,希望能找到答案。”一位上海小学生表示。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历时23天,历经11个飞行阶段、6次分离、1次对接,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完美收官。“没想到在这里能亲眼看见有灼烧痕迹的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比我想象中要小一点。我还看到了帮助嫦娥五号安全返回地球的降落伞,真是不虚此行!”一位老年参观者表示。
在关于火星探测的展台前,一枚硕大的喇叭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激发了他们对火星奥秘的探索欲。人们走到喇叭下面,仔细聆听“来自火星的声音”,探寻声音背后的故事。2021年5月15日,我国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火星。6月27日,“祝融”号火星车上配备的声音测量装置记录下了火星上奇妙的声音。“这声音听起来像狮子在低吼。原本我以为火星上没有声音,刚刚请教工作人员才知道,火星上也有稀薄的大气层,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一位参观者表示。
除了上述展品,现场值得一看的展品还包括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模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玉兔二号月球车模型等。此外,上海地方展区也非常值得“打卡”。围绕“创新策源”定位,该展区按照“星箭—技术—终端—应用”的产业链顺序展开,展示了上海在航天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观众可搜索微信小程序“2025航天日活动”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