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外孙女邹宗平回忆李四光

2025-04-30 21:45: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这是外祖父家屋后的一块大石头,也是他科学之路的‘启蒙老师’。”4月28日,在河北省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讲台上,李四光纪念馆名誉馆长邹宗平轻抚屏幕上的岩石照片,从一块岩石讲起李四光从一个好奇少年成长为地质泰斗的科学精神。

时光倒流至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李四光,幼名李仲揆。5岁那年,甲午战争的炮火点燃了他“造船救国”的志向。少年时,他攥着武昌高等小学的报名表,因紧张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栏,便灵机一动将之添笔成“李四光”。

15岁时,李四光东渡日本学造船,其后成为唯一毕业的中国面孔。23岁那年,他发现国内钢铁匮乏致使造船受困,就远赴英国转攻采矿,又因“无地质则无矿藏”,改学地质。

“我小时候,外祖父常说,他虽不是一个才思敏捷的学生,但肯下笨功夫。”邹宗平回忆,为将地质学从“讲故事”变成“精准科学”,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硬啃了物理学和高等数学,并自学德法两门外语。

回望青年李四光的求学之路,其轨迹上写满了家国抉择。

1918年,李四光带着“冰川漂砾”的未解之谜回国,在北京大学讲堂上播种地质火种,却始终忘不了家乡的那块大石头。30年后,他回到家乡,用变质岩与冰川运动的证据,解开埋在童年里的那道谜题。

“这是他1922年发表的一篇《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文章。”邹宗平展示了一张英文文章照片。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李四光带领学生赴太行山东麓等地实习,发现了多处冰川遗迹,由此得出中国拥有第四纪冰川的定论。而后又六载寒暑丈量出《冰期之庐山》的惊世结论。正是他的冰蚀痕迹为证,击碎了西方质疑中国东部无冰川的偏见。

“在这张只有一位东方脸的照片中,不用介绍哪位是李四光。”邹宗平特意挥手示意了屏幕上发黄的大照片。那是1948年,李四光参加英国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合影。正是这次大会,中国在世界地质科学研究中有了一席之地。

面对“中国贫油论”,1953年,64岁的李四光在地质图上画出3条新华夏沉降带:“他认为中国不仅富油,更应向东部找油。”说到这里,邹宗平忽然提高声调。6年后,松辽平原上打出了新中国第一口油井。

“他常说,石油就像藏在地下的河流,关键要找到生油与储油的结构。”邹宗平讲述找油经验时说,很多人知晓李四光源于石油。

面对屏幕中泛黄的《中国北部之䗴科》照片,邹宗平说:“这些䗴科化石,是煤层定位的‘指南针’。当年在安徽一煤矿枯竭区,他通过一块䗴科化石硬是找到了新煤层。”讲述中,邹宗平指向屏幕中苍劲的字迹,“他遗物中的这张纸条,主要是说煤炭不能综合利用时,要少烧煤,多用新型能源。”

邹宗平最后展示了一张20世纪40年代中国铀矿队带回的第一块铀矿石。正是这块铀矿石以及李四光回国时特意带回的一个放射性探测仪,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埋下了火种。

晚年的李四光,仍然忙碌着研究地震预报。“外祖父在去世前夜,还念叨着地震预报。”邹宗平说,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总设计师”,李四光始终以战略眼光布局未来。

从武汉大学珞珈山的选址到首支铀矿勘探队的组建,从创作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到在《中国地质学》首页书写西藏高原,李四光每一步都跳动着“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初心。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