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携手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活力

2025-05-01 12:21: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夏凡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甚至重塑科研面貌,其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研究工具的更新,提升了科研效率,也改变了科研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整合跨学科知识、思维,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难题。”4月29日,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商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人工智能如何与知识产权携手共进,激荡科技创新“一池春水”,让科研活力充分涌流?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同频共振:新手段让科研更“智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研究不再是新鲜事。

在专利审查工作中,特别是在现有技术的检索、外文同族专利技术文献的翻译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有效利用。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中国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该系统将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专利审查流程中,提高了审查工作效率。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看来,利用人工智能,对于提升专利审查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初步审定公告之前的专利审查工作,可以主要由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人机协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从成果好到专利好之间的一个难题和瓶颈。

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这一环节需要专业化服务。针对需求的标准化、企业的技术痛点、供需信息的对齐等,技术经理人应运而生。然而这一技术转移、转化过程耗时费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出技术需求具体内容,归类、分析、匹配需求和技术成果信息,深度挖掘和洞悉发展趋势,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

人工智能技术还推动了知识产权信息的充分使用。知识产权信息是当代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WIPO估测,全球专利技术信息可以披露世界80%以上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全球知识产权信息,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研发,促进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更准确、高效地评估知识产权价值,促进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需要收集分析与技术、研发、产业、市场、金融有关的大量数据,费时费力。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准确性。”肖尤丹表示。

热点议题:如何划定清晰界限

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创作,人工智能生成物到底有无版权?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吕炳斌告诉记者,不同的情形下判定不同,主要依据是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比如判定文生图是否属于独创性智力成果,可通过创作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对使用者有无进行审美选择和个性化判断进行认定。”吕炳斌说,只要能体现出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由于人工智能并非民法典规定的民事主体,不能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目前也不能作为权利人。

“目前,权利归属、数据合规、伦理性审查三个规则没有建立,这是人工智能使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北京盈科(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钱航认为。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在人工智能使用过程中,数据的来源、确权和合规成为问题的源头。“就目前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看,很多问题还是卡在数据上,成果转化交易数据缺乏,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源相对匮乏。”肖尤丹表示。

对此,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黄晁认为:“数据授权使用涉及医疗、生物等领域,目前这些领域的数据使用还缺乏细化的法规和成熟的平台,可能存在隐患。对于数据的确权、兼容和互认,国际上也还没有统一的法规规定。”

知识产权保护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个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是表达,著作权不侵权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承担伦理责任。把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当成自己的内容标识,即便不侵权,也意味着人工智能使用得不规范。”肖尤丹说,“人工智能中知识产权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生成内容本身,是使用人工智能的行为亟需规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治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都还在探索之中,这也是我国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发展和革新的一次时代契机。”吕炳斌如是说。

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作生态

我国为创新相关方对于如何更好利用专利制度保护权利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成果,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针对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明确人工智能参与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完善了人工智能专利创造性的审查标准。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持,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品牌建设,都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行。知识产权制度也要应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作出适当调整,当下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开放创新范式正在兴起,知识产权制度需要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创新提供更多激励。”吕炳斌表示。

对于这个话题,科研工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而发明专利授权一般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黄晁说:“现在国内外都有学术论文大量发布的预印本平台,在促进科研成果快速及时发布的同时,推动学术交流和共享。建议是否也可以推动建设针对这类平台的高效人工智能工具,方便科研工作者快速准确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否侵权。”

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立君建议,在建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适应的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同时,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构建知识产权的快速高效审查的服务机制,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链的快速转化,为技术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技术赋能确权与保护方面,人工智能的全面介入将提高创新的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使科技创新如鱼得水。“政策与资源支持方面,要开辟专利审查快速通道,严格数据合规,明确权利归属的法律争议,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力投入之间划出法律的规则与界限。”钱航表示,人工智能时代需以动态平衡为核心。法律需快速响应技术变革,政策制定者则需构建开放协作的生态,利用AI大变更的契机,构建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完整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科技工作者权益,激发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