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在新疆,有这样一座博物馆。游客不用长途跋涉,在馆内就能领略新疆壮美的自然风光。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动植物标本,探寻干旱区的生态“宝藏”。
这座博物馆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新疆自然博物馆)。场馆自2020年开馆以来,就迅速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新疆自然博物馆坐落于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科学二街277号,场馆共有两层,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分为独特气候、巍峨山地、潋滟水系、浩瀚荒漠、多彩土壤、缤纷绿洲、数字空间、殷阜矿产、绿色生命、自然精灵等十个主题展示部分。
除了350余块内容丰富的展板外,新疆自然博物馆还集中展示了3500余号标本,包括植物、动物(含哺乳、爬行、两栖、鸟类、昆虫等)、微生物、土壤、矿产等类别。这些标本中有很多都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比如馆藏的野骆驼实物骨骼标本就是“镇馆之宝”之一,此外,还有普氏野马、雪豹、蒙古野驴等动物标本。
在新疆自然博物馆中,还展示了科研人员防沙治沙的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沙漠公路的大型沙盘模型。1995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2006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完成了436公里的全线绿化,共种植了2000多万株荒漠植物,防护林宽72米到78米。这条沙漠中的“绿色丝带”不仅为沙漠增添了生命的气息,也日夜守护着公路畅通无阻。
今年“五一”假期,新疆自然博物馆正常开馆,除了常规展览外,还组织互动性较强的教育实践和研学活动。
(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