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段续 李典
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再至天山南北,褪去素裹银装的江畔山间,繁花绿叶踏上枝头,这一季的冰雪,随着春的脚步,和人们告别。
特色冰雪赛事、精品旅游路线、文化节庆活动……回望过去的这个冬天,冰雪经济处处透着热乎劲。南来北往的游客汇聚于冰雪世界,欢声嬉笑,快门声声,定格了无数美好瞬间,“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的生动图景,热闹铺展开来。
因冰雪而起的经济浪潮,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季节图谱。《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预测,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5.2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预计突破6300亿元。
依赖“天公作美”的冰雪经济,也面临着“一季养三季”的难题:冰雪消融之时,雪场归于沉寂,冰灯化作流水,“半年忙半年闲”是许多冰雪产业从业者的实际状态。
冰雪经济的火热,怎能不随着季节变化而“降温”?许多地方正用实际探索因地制宜求解“半年闲”这个课题。
冰天雪地的季节转换,是文旅消费的商机无限。
河北崇礼的冬季雪道摇身一变,成了夏季山地运动公园;新疆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开发了彩虹滑道、卡丁车等30余项山地度假活动;在吉林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徒步登山、山地骑行、丛林穿越等户外项目,吸引着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
“曾经,夏季的日均客流不足冬季的二分之一,2024年夏季太舞接待量突破150万人次,这一数据与冰雪季持平。”太舞滑雪小镇品牌总监任晓强说。
从“雪季限定”到“全季运营”,从供给侧入手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在市场中破解需求不足的矛盾,悄然间,山岭间的冰雪胜地,已变为踏春、消夏、赏秋的好去处。
冰雪文化IP的持续绽放,是四季火热的“流量密码”。
吉林市的冬日雾凇,是当地著名的冰雪旅游符号。如今在由防空洞改造的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里,一个雾凇实验室引得南方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一年四季、随时随地都有雾凇,身居其中,雾气弥漫,美不胜收,能在夏季感受着冬季独有的体验。
以冰雪为媒,用冰雪品牌聚拢人气,“雾凇自由”只是一个缩影。新疆阿勒泰,牧民将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开发成研学项目;河北崇礼,火锅店把当地莜面与冬奥元素结合,推出特色面点;黑龙江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商店里,亚冬会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热……这些是冬季特有元素的创造性转化,更能为文旅消费注入新的活力。
“一业旺”带动“百业兴”。冰雪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催生出各类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从滑雪服面料生产到雪杖模具制造,从智能滑雪设备研发到冰雪运动器材检测,从缆车、造雪机、压雪车研制到各类冰雪设备生产……目前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
比如,仅在吉林,目前就有800余家冰雪运动及装备制造企业,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冰雪产业园的生产线一派繁忙,黑龙江的冰刀、索道生产企业也在乘势而上。这些企业在创新中你追我赶,将冰雪带来的发展机遇变成贯穿全年的经济活动,在冰雪产业全链条跃进的道路上,迸发出澎湃活力。
雪落山河,花开四季,人们对多元体验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推动冰雪经济拓展前行的不竭动力。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冰雪经济正加速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场景创新”的蜕变转型。
这场始于冰雪的发展浪潮,也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一个生动写照。中国经济的大海,正不断释放着无限可能,激发发展的源源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