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清晨的阳光穿过整备场的顶棚,像是为“周恩来号”机车镀上金边,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机车的“目光”坚定地望向铁轨远方。
“车站号输入正确,车速等级120km/h正确……”司机室内,49岁的冯剑坚右手指向监控屏幕,浑厚的嗓音穿透整台机车。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冯剑坚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辆段“周恩来号”机车组司机长、党支部书记,先后从事过内燃机车司机、电力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指导司机等岗位,他手中的三本驾照恰似中国铁路发展的三维坐标系,丈量着钢铁动脉的进化轨迹。
“精准,是对旅客最温柔的承诺”
在冯剑坚身上,始终透着一股铮铮铁骨的硬汉气。从首批驻港军人到驾驭钢铁巨龙一路驰骋,“要当全中国最好的火车司机”成为冯剑坚新的人生志向。
2002年,26岁的冯剑坚从部队退役后,凭借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被择优录取,如愿进入铁路。工作之初,为了提高动手能力,他常常泡在检修库里,缠着师傅讨教故障分析与检修。起机后的柴油机室温度超过50摄氏度,冯剑坚提着榔头钻进去,一待就是1个多小时。
6年间,他完成了从蒸汽时代到高铁时代的世纪跨越,成为我国首批动车组司机。
对于动车组司机来说,拿到动车组驾照,只能说是会开动车了,想开好动车还得下一番工夫。
以站台对标为例,动车组在车站停车只有2分钟,停车位置不准不仅会耽误旅客上车,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当其他司机满足于20厘米的停车误差标准时,冯剑坚跟自己较劲,将标准定为了5厘米——相当于两个手机的长度。
为此,他摸索载客量、天气、线路坡度等因素对停车的影响,总结出24个车站、5种不同条件下的个性化操纵方案。一闸一闸地试,一趟一趟地练,对标误差值不断缩小:15厘米、10厘米、8厘米……终于实现了误差值小于5厘米的目标。而他却说:“精准,是对旅客最温柔的承诺。”
“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
“仅我一身是铁,不如人人是钉。”冯剑坚深知团队的力量。
2019年,走上指导司机岗位的冯剑坚把目光聚焦在了青年动车组司机人才的培养上,期望组建一支有能力、有干劲、有担当的动车司机人才梯队。
他总结操纵经验,提炼驾驶技巧,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工作中总结出的“八勤安全工作法”。为提高动车组司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他专门编写了《各线风险提示卡》,成为全段动车组司机培训资料。
随着动车组运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动车组司机的新人化也逐步上升,如何让新人的实作培训高效、准确成为了一道难题。
冯剑坚发现,动车组司机队伍存在“老司机实操能力强、年轻司机理论素养高”的特点。对此,他创新性地提出“老司机+年轻司机”的双导师培带新司机模式,让三者共同受益、共同进步。
同时,他充分利用科技化、信息化手段,不断与动车组模拟驾驶系统厂家对接,完善了途中非正常场景和打分评价功能,动车组司机能够随时随地模拟途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天气和突发情况,为提升动车组司机应急处置能力提供了有效方式。
“‘周恩来号’,义不容辞”
2024年5月,冯剑坚接过接力棒,成为“周恩来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兼党支部书记。
冯剑坚迅速转变角色,通过全面梳理“周恩来号”机车组成立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新时代机车组承担的使命任务,拓展形成“忠诚热爱、奋斗担当,手握闸把、心系旅客”的新时代机车组精神。
“热滑试验我们上,‘周恩来号’,义不容辞!”2024年8月底,沪苏湖高铁完成基础建设,即将进入开通前的联调联试阶段,冯剑坚率队签下“请战书”。
热滑试验是指在接触网“带电”的情况下,通过试验列车受电弓的滑行来检测弓网状态及参数,是联调联试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9月16日凌晨,风雨交加,“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着热滑试验列车,稳稳行驶在沪苏湖高铁线路上。驾驶室内提示音此起彼伏,冯剑坚手左手握着无线电,右手拿着行车提示卡,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瞳孔里印着不断跳动的网压数据。
历经3天奋战,冯剑坚与机车组成员克服了线路陌生、环境复杂、时间窗口紧张等诸多困难,高质量完成了试验任务。
2025年4月10日,由“周恩来号”机车牵引的Y701/Y702次红色旅游专列由原先的上海至杭州区间运行,延伸至浙江绍兴。冯剑坚再次带领着机车组成员迎接挑战,排摸陌生线路风险,制作“一线一卡”,用自己的方式将我党的诞生地上海、中国革命航船的启航地嘉兴和周总理的祖居绍兴紧紧连接在了一起。
(图片与视频由中国铁路上海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