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垫江:一对“姐妹花”  做强“花经济”

2025-05-07 17:43:5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4月牡丹开罢,5月的芍药接力绽放,牡丹姐和芍药妹这对‘姐妹花’,已成为垫江老百姓的致富花。”5月5日,重庆市垫江县太平镇牡丹村村民黄连锋一边招呼着前来农家乐用餐的游客,一边笑着和记者讲述垫江小城因花繁荣的故事。

前不久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据垫江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小莉介绍,近年来,垫江持续打响“牡丹故里”品牌,提质推进牡丹花和芍药鲜切花的种植、精深加工、节庆旅游等产业升级发展,种植牡丹2万余亩、芍药鲜切花1.1万余亩,全年预计综合产值超亿元,累计带动3万多人增收致富,持续做强“花经济”。

以花为媒,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作为山水牡丹的起源地,垫江种植牡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一般牡丹品种不同,垫江春、太平红等本土牡丹花扎根山野,与山相伴,与水相依,与石相亲,不仅有着野性之美,更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恺之峰旅游区坐落于牡丹村内,牡丹文化节期间,记者看到不少身穿中华传统服饰的游客们,沉浸于数万株牡丹花中,拍照打卡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在花间吹笛、弹琴,与景区内的秀山、怪石融为一体,演绎别样的古风韵味。除本地品种外,景区还尝试将来自日本的太阳牡丹等品种与凤丹嫁接,造就了一株多色的牡丹奇景,即一株花径上开出红色、黄色、粉色、紫色等颜色的牡丹花。

“每年牡丹节一开始,万亩牡丹花田里不仅有蜜蜂,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花卉经销商。今年,恺之峰景区累计接待旅游人次30万,直接收益超600万元,带动当地综合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牡丹村党支部书记张娜告诉记者,在非花期,农家乐客流量少,为了保证村民收入,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劳务公司,村民可选择在景区和附近的工业园区务工,每年的劳务总收入超100万元。

在垫江县文旅委主任高亮看来,一朵牡丹“花开富贵”,经千年时光流转,垫江牡丹已从文人墨客笔下的“国色天香”,化身为享誉全国的“城市IP”和百姓庭院中的“致富之花”。目前,垫江已举办26届牡丹文化节,仅2025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垫江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超5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37亿元,让越来越多像黄连锋一样的垫江村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延伸产业链,让“一花绽放”变产业振兴

作为我国出口丹皮的种植基地,垫江不仅在观赏牡丹种植上下功夫,更积极挖掘牡丹药用价值。早在2010年,垫江(牡丹村)丹皮就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垫江太平牡丹丹皮以含丹皮酚、牡丹酚原甙、丹磷含量高而闻名,远销日本、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等地区。

“目前,垫江药用牡丹年产丹皮年产值约500吨,还开展了牡丹‘食药同源’健康产品开发工作,打造游客能带走的‘牡丹花’。”徐军是垫江县农业农村委专职负责牡丹、芍药产业发展的工作人员,他拿一枝白色的凤丹花向记者介绍道,凤丹可食用,其花蕊和花瓣可分别制成牡丹花茶和花籽油。此外,还逐步开发出牡丹花饼、牡丹皂、牡丹花酒、牡丹豆花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实现从单一观赏向旅游观光、食品加工等领域不断延伸。

垫江种植芍药花有1000多年历史。和牡丹相比,芍药根茎较长,花冠大、花形好、颜色鲜艳,除药用价值外,还适合做成鲜切花进行售卖。记者走进“重庆芍药第一村”曹回镇徐白村看到,大片芍药花竞相绽放,游客、花卉经销商以及乡镇党员干部们涌进芍药园,赏花、订购鲜切花、直播销售鲜切花,一旁的智能分拣设备轰鸣声不断,热闹不已。

“鲜切花、芍药根、芍药种苗轮换着采收和销售,供不应求。”徐白村党总支书、村委会主任邓祖保告诉记者,从卖花到卖根再到民宿开发、研学体验,一朵芍药花带火了村子致富路。

随着芍药鲜切花销售的火爆,曹回镇副镇长徐畅也成了“带货达人”。他和团队通过电商直播和线下摆摊等形式,累计售出100多万支芍药鲜切花,让芍药花香飘到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据徐畅介绍,曹回镇与西南大学合作培育芍药种苗,已在全镇12个村(社区)种植芍药6000余亩,亩均收益超1万元,预计带动2500余农户增收致富。下一步,曹回镇还将着力打造沪渝高速、渝万高铁沿线十里花海长廊,不断延伸芍药产业链,力争产值达1亿元,以“一花绽放”带动产业兴、百姓富。

科技创新,为“姐妹花”注入“保鲜剂”

芍药鲜切花从采摘到销售,保鲜期较短,如何让“娇贵”的花朵走得更“远”?曹回镇的答案是:向科技要效益。

今年,曹回镇建成了一座4500立方米的冻库并投入使用,通过控温控湿技术,将鲜切花存放时间从10天延长至15天;为破解物流瓶颈,曹回镇购入了冷链车,单次可运输5万支鲜花直达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甚至远销欧美、澳大利亚等地。此外,曹回镇还引进重庆科技大学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让传统“看花辨级”成为历史。

“过去分拣靠经验,效率低、分拣精准度差、人工成本高,现在机器‘一眼’就能识别花朵的等级。”徐军介绍,智能分拣设备能够根据花朵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多维度指标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级,极大地提高了分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该科研成果还通过产学研联合模式,向周边乡村推广,帮助更多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拓展,辐射带动区域农业产值提升超30%。

“以花为媒”,“以花兴业”。近年来,垫江厚植牡丹、芍药产业发展土壤,围绕科技创新、品种培育、种植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以“科研院校+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积极探索“牡丹+”“芍药+”产业形态,推动“农文旅体商”一体发展,让“流量”变“留量”、“颜值”变“产值”,有力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李小莉表示,今年,垫江将联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学会、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西南大学、重庆顺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持续深化垫江首家国家级科技小院——芍药科技小院建设,针对性开展芍药组培和肉质根繁育技术研究,着力解决芍药品种单一、良种繁育困难、无系统科学技术支撑、产学研动力不足等发展困境。

“我们坚持一手搞研发,一手做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李小莉告诉记者,未来,垫江还将打造一个牡丹研究中心、一个牡丹国花馆、一座牡丹智能化温室、一片5万亩的牡丹芍药种植区域、一个牡丹芍药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实现牡丹、芍药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景观化,持续让这对“姐妹花”赋能垫江“花经济”。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