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马芳
刚入夏的武威大地,食用菌大棚里暖意蒸腾。科技特派员们穿梭在菇棚内,手把手指导农户调节温湿度、防治病虫害,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致富密码。
自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以来,武威市积极布局,建成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家,组织636名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科技特派员团队紧紧围绕技术攻关和科技服务两个关键点,聚焦优势资源,让小小食用菌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疙瘩”,为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强化技术攻关,当好科技“建设员”
武威市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天津农学院、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3名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小分队。武威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市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小分队负责人于海利介绍,该小分队秉持产学研用结合理念,采用“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活动,加快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单一、技术水平滞后等问题,科技特派员团队靶向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行动,通过科技赋能助力食用菌产业,为武威市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团队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针对当地沙化土地占比31.62%、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极端环境,通过“微环境逆生态调控+菌种精准选育”双轮驱动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潮湿肥沃土壤羊肚菌生长理论,成功研发了沙漠羊肚菌逆生境培育技术体系。
“我们用沙漠砂为基质栽培羊肚菌,不仅产量超行业平均水平,而且羊肚菌品质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突破了羊肚菌出口的卡脖子困局,为西北荒漠化地区开辟出‘科技治沙+产业富民’的新路径。”团队负责人张生银介绍。
此外,武威市与天津农学院联合建设了食用菌产业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近3年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模式近40项,有力提升食用菌栽培技术水平。针对臣祥菌业科技公司新品种引进试验难度大、菌棒生产污染率高和昼夜温差造成菌菇畸形等企业培训技术等关键难题,食用团团队在班立桐教授带领下,为企业制定了菌棒高效灭菌工艺,应用香菇新型三级菌种制备技术及先进菌种保藏技术,极大提高菌种制作效率,通过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当地冷凉气候的专用优良香菇品种3个,有效提升了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带领和技术支持下,古浪县幸福新村、富民新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羊肚菌种植,珍稀菌菇变身“致富法宝”。
抓好技术指导,当好科技“宣传员”
武威市食用菌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轨道,食用菌产量由2017年的不足1万吨,发展到2024年的12.18万吨,带动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和务工增加收入,从业人数达到1.71万人,农民人均增收850元,这离不开科技特派员们的技术指导。
武威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小分队紧密合作,打通“实验室—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转化链条,将农民群众吸附到产业链上,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专家小分队“进百企入千户”,实现专家与服务对象互联互通,零距离对接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菜单式”贴身科技服务。
“单次线上直播听课超1.2万人次,线下培训覆盖2000多户。”于海利介绍,科技特派员们通过“田间课堂+云端讲座”的形式,举办了“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专题培训班”“食用菌全产业链培育技术专题讲座”等多场培训活动,共开展科普宣传培训服务活动2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4300多份。同时,科技特派员们还不定期到各县区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仅2024年上半年,天津农学院班立桐教授团队到武威市开展了6次共计30余天的现场技术服务。
通过这些培训和指导活动,把先进技术、先进成果,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赚,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种植管理水平,为食用菌产业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我们将持续完善菌种选育、菌棒标准化生产,强化技术服务培训,实施品牌创建行动。”于海利表示,科技特派员团队下一步将着力健全加工销售体系,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