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用“高压锅”做出黑土“营养餐”

2025-05-09 16:54:15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5月的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黑土地在拖拉机的轰鸣中苏醒。田垄旁的监测屏跳动着令人振奋的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水稻平均增产5%。

这片曾因过度开发而“面容憔悴”的黑土地,因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授杨帆团队的科技创新焕发新生——他们用“超级高压锅”“点草成金”,让秸秆在3至8小时内变身守护黑土地的精灵。

日前,杨帆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黑暗中不断寻找出路”

2019年深秋,一场产学研对接会成为杨帆科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建三江垦区负责人谈及黑土地退化问题时,焦虑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杨帆瞬间想起导师一年前的诘问:“为何不用农业废弃物制造有机质?”

东北黑土地曾以肥沃闻名于世,被称作“耕地大熊猫”。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这片珍贵的土地逐渐陷入“亚健康”状态。

彼时,黑龙江省1.56亿亩黑土耕地亟待修复,而省内农业固废年产量高达1.3亿吨,且当时农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足60%,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杨帆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信息,决定以固废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解决黑土地退化难题。在众多技术方向中,他们选择了水热腐殖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模仿森林深处腐烂落叶在雨水浸泡、地热烘烤下的自然发酵过程,通过人为创造类似条件,将农业废弃物快速转化为高效腐殖质。”杨帆说。在她看来,研究水热腐殖化技术,就像在黑土地里“寻宝”,每个数据都是找寻宝藏的线索。

然而,“寻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初期,杨帆和团队成员为秸秆还田腐解缓慢问题绞尽脑汁。为解决这一难题,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分析每个可能影响秸秆腐解的因素。

在佳木斯的试验田里,杨帆和团队成员按照既定方案对秸秆进行处理,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秸秆腐解速度比预期慢了近一半。经过反复检测,他们发现当地黑土中富含的矿物质与秸秆中的某类物质发生了反应,干扰了腐殖质的形成。

“那段时间,我们就像在黑暗中不断寻找出路,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杨帆回忆道。

此后3年,杨帆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中。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坚定了研究的决心。”她说。

转机出现在一次文献查阅中,地质学研究显示,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能让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在常温常压环境下需亿万年的转化过程。这个发现让她灵感迸发。“自然界中极端环境能够加速物质变化,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实验室里复刻这种环境,让秸秆快速转化为腐殖质?”杨帆说。

为验证这个大胆的想法,杨帆和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新的实验中。他们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实验装置。它就像一个“超级高压锅”,能够模拟出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在这个装置中,秸秆发生了变化: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快速裂解成小分子物质,然后在特定条件下重新聚合,形成与天然腐殖酸结构相似的产物。

当实验成功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团队成员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得到了回报,我们终于寻得‘宝藏’,找到了修复黑土、实现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金钥匙’。”杨帆说。

“科技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

“技术研发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应用之战更难打。”杨帆回忆道,“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距离,远比想象中遥远。”

深夜11点,实验室的白炽灯在试剂瓶上折射出冷光。杨帆将试管中的黑色产物置于天平上,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让她心头一紧——人工腐殖酸产率依然停留在2%。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处理100公斤秸秆,最终只能得到2公斤高效腐殖质,转化率远达不到产业化应用的标准。

“这样的成本,农户怎么用得起?科技成果不能‘躺’在实验室。”杨帆望着窗外飘雪的哈尔滨街头,想起此前在绥化调研时,农民用开裂的手掌捧起板结的黑土对她说:“杨老师,这地越来越硬,撒多少肥都不见长庄稼。”农户眼神里的期盼,此刻化作压在肩上的责任。

为了解决人工腐殖酸产率低难题,杨帆“拧”紧了发条。她把行军床搬进实验室,在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车间里反复调试反应釜参数。

“第217次实验!”当显示屏上人工腐殖酸产率跃升至21%,整个实验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大家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数字,因为21%不仅意味着反应时间从12小时缩至2小时,更让生产成本直降90%。“我们终于做出农户用得起的黑土‘营养餐’。”杨帆说。

利用杨帆团队技术成果研制的首批改良剂运往建三江垦区那天,她全程跟车。“多年的努力,就是为这一天。”她说。

今年5月,建三江的千亩稻田里,新一批改良剂正在播撒。监测数据显示,播撒该改良剂3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升。

“杨老师,以前板结的土块现在捏起来像面包。”垦区农户对杨帆说。听着农户们分享土壤改良的喜讯,杨帆知道,技术终于“种”进了黑土地。不过,她并未就此止步,而将目光投向远方。

“农业科技不能只解决眼前问题。”望着远处的稻田,杨帆的目光坚定。如今,她和团队利用盐辅助技术制备分级多孔炭基材料,将黑土地污染防控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阻断”。

“让科研薪火代代相传”

在东北农业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智能土壤国际联合实验室里,恒温箱发出轻微嗡鸣声,实验室主任杨帆正俯身指导年轻博士生调试水热反应装置。“注意控制升温速率,0.5摄氏度的温度变化都可能影响腐殖质结构。”杨帆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座承载着中德科研智慧的实验室里上演。

2019年,为更好地保护国家黑土地资源,东北农业大学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该实验室。作为中方负责人,杨帆深知,这里不仅要产出科研成果,而且要培养能肩负黑土地保护重任的创新人才。

为此,杨帆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的跨国优势,推行“双导师制”——德国马普学会的顶尖学者通过视频会议开设前沿课程,中方研究员则带领学生深入田间调研。实验室还开设“科研试炼场”,鼓励年轻人从废渣处理、数据建模等实际问题中寻找研究方向。

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杨帆积极推动人才交换计划。“走出去让思维突破边界,在多元碰撞中点燃创新灵感。”杨帆说。在她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已有12名青年科研人员赴德交流学习。如今,杨帆带领的这支以“90后”为主的团队,已经在国际期刊发表150余篇高水平论文。

“看到年轻人眼里的光,就知道科研的火种在传递。”望着实验室里年轻人忙碌的身影,38岁的杨帆说,“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黑土地上,我不仅要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而且要搭建起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平台,让科研薪火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许茜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