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规院:将图纸“画”到民航、海域、林场

2025-05-10 22:07:5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杨帆 科技日报记者 于紫月

近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规院)设计的黄茅海通道黄茅海大桥获得国际桥梁大会2025年乔治·理查德森奖。国际桥梁大会奖项堪称世界桥梁界的“诺贝尔奖”,这已经是中交公规院第12次获得国际桥梁大会荣誉表彰。

近年来,公规院这家主要做公路桥梁设计的国企不断“扩窗”,紧扣“全产业链、国际化、多场景”三大方向,将规划图纸“画”到了民航、海域、林场,让“交通+”理念在农田改造和城市更新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跨界融合 城市更新让生活焕新

在湖北十堰武当山机场,首次应用的次降方向灯光钢桥打破了传统山区、临水机场助航灯光系统建设模式。公规院携新型装配式钢桥的“公规方案”,为机场进近灯光系统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成为跨界融合的典范之作。

在烟台养马岛近海区域,一场海陆联动的生态治理正在改变发展模式。公规院创新推出“生态修复——价值提升——产城融合”的递进式开发方案,通过改善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海湾。

“我们利用养马岛的旅游资源和海洋优势,发展海洋牧场和林下经济。同时修复海岸线、提升村落环境,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环保与产业融合的示范工程。”公规院上海分公司经营中心副主任江东旭说。

从片区开发到机场改造,从基础建设到城市运营,公规院已参与跟踪十余个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更新路径。

专业深耕 桥隧检测布局全产业链

从第14次承接国家级检测项目,到打造江阴大桥等数字化样板工程;从完成高寒地区桥梁监测,到接手港珠澳大桥运维项目……公规院正在建立起覆盖桥梁、隧道、道路等全场景的检测服务体系。

“全球化浪潮中,我们以桥隧检测为支点撬动国际业务拓展,在东南亚、东欧、非洲等区域,通过中马友谊大桥管理系统等项目,将中国标准与当地需求深度融合。凭借钢结构主动除湿、水下桩基加固等成套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从设计输出到运维服务的一体化延伸。”公规院桥隧监测养护分公司总经理胡斌表示。

通过分析海量检测数据,公规院把运营数据反馈到设计环节,推动桥梁抗震标准优化和隧道通风系统升级。这种“检测—设计—优化”的良性循环,不仅延长设施使用寿命,还催生出管网检测、轨道监测等新业务。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公规院将传统检测与智慧交通结合,研发的智能检测车替代高空人工作业,碳检测技术为设施排放提供量化依据,现已形成智能巡检、数据分析、碳监测的完整技术体系。

场景转换 打开“交通+”新空间

在呼伦贝尔的黑土地上,1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正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公规院运用交通领域的BIM建模技术,打造出“田块优化—农田防护—智慧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通过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预计呼伦贝尔阿荣旗项目区能增产500万斤粮食。我们也将积极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基建范式。”公规院华康公司总经理张杰表示。

在福建龙岩的群山之间,一场“点林成金”的生态试验正在进行。公规院以林业碳汇为支点,撬动“监测—交易—增值”全链价值:用遥感物联网构建“空天地”碳汇监测网,让每棵树都有动态碳账本;创新“区块链+碳金融”模式,打通福建碳交所绿色通道。

“我们通过调查森林碳储量,科学评估生态价值,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监测体系。未来还计划开发生态金融产品,从碳汇开发转向生态运营。”公规院厦门公司总经理罗玮介绍道。

据悉,目前公规院已在核电、农业、林业等多个领域揽获优质项目,2024年转场项目占比达15%。未来,公规院将不断巩固长大桥、公路、隧道等业务优势,继续开拓运维服务、海外工程等新领域,紧紧依托创新转型,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策马扬鞭。

(公规院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