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添福 记者 王菲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5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在2025年青海省减残工作推进会上表示,通过组织化的管理,能够让急性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有效治疗,可大幅度降低卒中致死率和致残率。
脑卒中成我国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通常分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即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两大类。
“我母亲突然倒在床边,右胳膊抬不起来,说话也不利索。”10日,家住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市民巨克存向记者讲述了其73岁高龄母亲的意外,“我们赶紧送到大通县人民医院,医生怀疑是中风,并告知要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通过绿色通道,巨克存的母亲在大通县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开展溶栓治疗,第二日,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脑卒中后,如救治及时,恢复状况会比较好;如不及时,后遗症除了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外,最严重的就属肢体瘫痪。”该卒中中心主管护师张芳几乎每天都跟脑卒中病患打交道,“如果发生瘫痪,家里就得留一两个人照顾,造成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病患间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叫‘一人瘫痪,全家瘫痪’。”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表示,中国民众患卒中风险高居各国之首,且患者首次发病年龄更轻,复发率亦高于其他国家。
吉训明介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200万人,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人们常说,‘一人中风,全家发疯’,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院士呼吁综合施策应对卒中危机
据悉,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成立,推动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工作与技术的普及与深化。
“卒中中心建设,是脑卒中防治最有效的组织手段。”吉训明说,通过这一组织化的管理,能够让急性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有效治疗,可大幅度降低卒中致死率和致残率。
吉训明介绍,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将致力于提升卒中中心覆盖,区县覆盖率提升至60%;提升急救地图覆盖,加快急救服务布局;提升筛查干预范围,建立卒中人群发病地图,溶栓、取栓、康复地图;提升救治成效,实现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卒中致死和致残率等目标;提升信息平台,优化信息登记平台功能和数据分析水平,为区域开展脑卒中防治与减残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吉训明表示,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区,卒中防治具有自身特点,且在卒中防治领域还有很多创新方向可以探索。在2025年青海省减残工作推进会上,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授牌认定该省已建成的4家三级卒中中心、27家二级卒中中心和10家一级卒中中心。
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倩说,高原地区卒中防治形势严峻,推进高原地区卒中中心建设存在紧迫性和重要性,“高原地区医务人员需要通过加强高危人群筛查、普及社会宣教、完善急救体系与区域协作、加快卒中相关技术推广和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为高原地区的卒中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