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齐聚重庆邮电大学探讨人工智能前沿问题

2025-05-13 19:37: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5月11日—13日,第十一届国际粗糙集联合会议在重庆邮电大学举行,来自波兰、加拿大、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围绕多粒度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展开交流研讨。

据了解,近年来,粗糙集理论及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焦点。作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前沿领域,粗糙集理论正逐步揭示其在处理模糊与非精确数据方面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领域。

本次会议为期3天,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开设了三支决策、粗糙集和粒球计算3个讲习班,录用102篇高水平论文。全球顶尖专家学者将围绕粗糙集理论、三支决策、模糊集、粒球计算等前沿研究方向展开深入研讨,推动不确定性数据处理、知识发现与智能计算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多粒度人工智能是指一种能够在不同层次或尺度上感知、分析和决策的智能系统。它通过整合粗粒度(宏观)与细粒度(微观)的信息,模仿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对现实场景的适应能力和准确性。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专委会名誉主任、同济大学教授苗夺谦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来形容多粒度计算的精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多层次、多视角去分析数据,可以大大减少数据量,提升计算效率。”

“以粒球计算理论为例,它可以通过模拟人的认知,大幅降低我们处理的数据量,提高处理效率,并且可以突破我们现有技术的一些局限性,比如说单一尺度学习的问题。”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夏书银表示。与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相比,粒球计算能够大大提高计算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这一理论使AI系统能够更加贴近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赋能。”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表示,重庆邮电大学相关研究团队紧紧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中人类认知机理与机器计算机理融合的基础理论挑战问题,结合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构建多粒度的知识空间,使研究成果有效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攻克网络安全、生态环境、智慧健康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重点行业应用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正计划进一步深化粗糙集理论的研究,开发更多高效、智能的数据处理算法。同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