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清晨的隆子县加玉乡,58岁的央金卓玛蹲在青稞地里,手指拂过黑紫色的穗粒。“这黑青稞现在成了金疙瘩。”她笑着指向远处的糌粑加工厂,那里正飘出混合着青稞香与机械轰鸣的晨曲。这个隐匿在喜马拉雅北麓的藏南谷地,正用“四黑”特色产业书写着高原突围的传奇。
在海拔4000米的加玉乡黑青稞种植基地,科研人员正用分光测色仪检测穗粒的黑色素含量。“每粒黑青稞都藏着高原的基因密码。”西藏农科院农业所朗杰指着检测报告说,“花青素含量是普通青稞的3倍,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科技赋能的成果。”
2014年,隆子县启动“青稞革命”。通过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覆膜种植技术,黑青稞亩产从490斤跃升至650斤。在稞源农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发酵罐中翻滚的青稞酒液正进行着分子级的蜕变。“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研发的低温发酵技术,让青稞酒保留了92%的营养成分。”技术总监王强指着生产线上的二维码溯源系统说,每一滴酒都能追溯到具体的种植地块。
这种基因层面的突破,同样发生在玉麦乡的藏香猪养殖场。湖南援藏工作队引入的基因测序技术,让黑藏香猪的生长周期缩短了40天。“我们给每头猪佩戴智能耳标,实时监测体温、运动量等28项数据。”基地负责人黄煜宸轻点手机,大屏上立即弹出3000头藏香猪的健康档案。
在聂雄乳业的现代化车间,黑白花奶牛的乳汁正在进行提纯。“这套德国进口的生产线,能将牛奶中的乳清蛋白提纯率提升至98%。”车间主任次仁旺堆调试着超滤设备,“以前只能卖鲜奶,现在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面膜基底液等12种产品。”
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在重塑隆子县的产业版图。在忙措村藏黑鸡养殖合作社,物联网监控系统实时显示着3万羽藏鸡的活动轨迹。“我们给每枚鸡蛋贴上区块链溯源码,北京、上海的客户扫码就能看到鸡舍的实时画面。”合作社负责人洛桑扎西展示着4元一枚的富硒鸡蛋,“去年光电商渠道就卖了200万枚。”
在玉麦湘养殖基地,猪粪经过沼气池发酵,转化为有机肥反哺青稞田;废水经四级沉淀处理,灌溉着200亩蔬菜大棚。“我们实现了零排放循环农业。”该合作社负责人黄煜宸指着光伏板覆盖的猪舍告诉记者“这些清洁能源每年可节省电费80万元。”
“曾经藏在深山的‘四黑’,如今成了带动7300户群众增收的‘金钥匙’。”隆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赋能的协奏曲中,隆子县正谱写着“一县一业”的高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