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操秀英 洪敬谱 罗云鹏
5月14日,我国科技金融事业开启全新篇章。
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
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举措》中众多重磅新招,让人们听到了体制机制层面催破坚冰的巨响。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的建立,创业投资全链条科技金融政策将进一步迭代升级、落实落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匹配度和精准度将大幅提升。
业内普遍认为,《政策举措》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金融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实施路径更加清晰,同科技创新规律相适应的中国科技金融体制正在加快形成。
政策布局 探路科技金融各出实招
科技之花的竞相绽放,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精准浇灌。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2024年6月,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为了推进创新,各部门各地区陆续制定出台相关科技金融政策。得益于利好政策“撑腰”,一大批创新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立仅4年多的深圳十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沣”)就是其中一例。
近日,记者走访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其软件研发工程师正专注于调试一款名为SPH Auto的工业软件。这款由十沣与一汽联合开发的汽车水管理仿真软件,应用于汽车涉水、淋雨、洗车等场景。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十沣有条件研发打磨类似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这正是耐心资本带来的助力。“‘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是支撑科创企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力量。”十沣副总经理荣劼深有感触地说,投资方在企业初创阶段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
十沣是深圳天使母基金挖掘出的“梦之队”成员之一,亦是深圳敢为人先,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一个缩影。
“我们积极引导种子、天使等基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早期企业,为初创企业提供关键启动资金。”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湘宁说,“同时着力培育让优秀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持续成长的外部环境。”
距深圳千里之外的安徽合肥,因“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赋能企业科技创新”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科技星火贷”的出现,解决了安徽鲲隆康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燃眉之急。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段和平说,有了“科技星火贷”,即便没有销售收入和资产抵押,公司以上一年度研发费用650万元为主要授信依据,很快收到了400万元的高企专属预授信,研发攻坚期与产能爬坡阶段的资金压力得以缓解。
“科技星火贷”是由合肥市科技局牵头,安徽省兴泰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多家银行推出的科技创新专项担保产品。目前,“科技星火贷”已帮助251户企业获得银行融资金额超6.6亿元。
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保障;重庆市探索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明确,多渠道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创新探索为《政策举措》提供了验证和养分,“其中很多措施就是对各地前期创新做法的固化和深化。”
突破坚冰 打造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总结经验,也要直面问题。
“科技金融相关政策及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日臻丰富完善。”南京善思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冰坦言,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小科技企业得到科技金融的支持还比较困难,符合需求的金融服务不多,尤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特殊金融服务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以常见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例,作为拥有原始创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梁冰深刻感受到“知产”与“资产”之间的转化鸿沟。“虽然企业手握数十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但这些凝结着研发人员心血的创新成果,在银行信贷评估体系中仍难转化为有效的抵押资产。”
在梁冰看来,科技企业往往轻资产运营,主要财富是专利和技术,虽然部分银行推出科技信贷产品,但普遍存在授信额度低、审批周期长、续贷门槛高等问题,难以匹配技术研发的持续资金投入需求。
科技产业投资人对此也深有感触。比如在高技术制造领域,澳盈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肖毅分析,由于信息匹配不充分,科技金融服务在项目早期无法评估企业未来发展及产业化能力,后期又无法提供满足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标准金融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满足科技企业所急和产业所需,正是《政策举措》出台的要义所在。在大量走访调研基础上,总结借鉴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政策举措》直面制约科技创新活动的金融痛点,围绕持续推动健全适应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的金融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提出7方面15条具体措施。
“《政策举措》旨在破解当前科技金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从‘制度框架’到‘精准施策’的进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俊芳说,文件重点解决四大核心问题——金融供给与科技创新需求错配、政策碎片化导致的协同不足、金融工具单一且难以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风险、重点领域尤其是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的长期资本供给短缺等。
全面护航 打通金融支持创新“堵点”
植根于过往实践,更着眼于未来发展。《政策举措》是一份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金融、财税、科技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展,为科创活动全面护航的文件。
《政策举措》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建立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加强科技金融工作的部门协调、政策联动和信息共享。
“《政策举措》最大的亮点在于全方位覆盖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各环节,多维度、全周期覆盖了企业发展投资需求。”肖毅表示,文件还通过科创保险以及长期科技类贷款等兜底措施,保证了股权投资机构和项目方的健康发展,彰显了政策的高容错机制。
解决难点痛点需非常之策。《政策举措》提出多项全国性首创机制:首次系统整合创业投资、信贷、资本市场、保险等政策工具,提出覆盖创业投资“募投管退”、资本市场“绿色通道”、科技保险“风险分担”的全周期政策工具箱;研究制定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用,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能力的政策文件……
致广大而尽精微,将国家战略目标和具体创新实践精密链接是这次《政策举措》的另一个特点。文件提出“探索以共保体方式开展重点领域科技保险风险保障,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中试、网络安全等风险分散试点”,将险资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科技研发环节。“这是非常重要且具体的举措,将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较大的助力,也是我们推进新型举国体制的有益探索。”张俊芳认为。
谈及《政策举措》具体落地,张俊芳建议,要以此为契机,深化跨部门协同,定期召开科技金融联席会议,组织实施和细化落实工作,协调政策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在重点地区设立‘监管沙盒’,及时总结可复制经验。”张俊芳还建议,搭建国家级科技金融数据平台,实时跟踪政策工具使用效果,开展专项评估,推动数据共享。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细化落实工作,协调政策执行中的重大问题,针对《政策举措》中提出的重大政策和任务,开展专项评估,确保相关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一个科技金融的黄金时代,正翩然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