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5月13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第二届集善助残公益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赵素京强调,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是我国唯一一家以残疾人为扶助对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已形成包括启明、助听、助行、助学、助困、无障碍和文化助残等七大行动在内的“集善工程”品牌,发起了互联网+助残服务“联善计划”行动。基金会2023年以“推动助残公益现代化”为主题,举办了首届集善助残公益论坛,今年举办第二届集善助残公益论坛,通过创新突破瓶颈,让科技赋能、服务模式成果转化为残疾人触手可及的幸福。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说,助残公益需要把握平等、共享的价值导向,推动跨界合作,创新供给服务,不断拓展助残公益服务空间。
论坛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委托南开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教授朱健刚发布的《从提供服务到生态建设——助残社会组织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聚焦助残公益从单一服务向系统性生态建设升级这一命题,总结当前我国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典型特征。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布“集善助残公益生态共建行动”倡议,启动“集善助残公益生态共建行动”。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系统阐释了助残公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联动关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指出,科技赋能助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未来需要通过助残公益生态的构建,让科技真正成为残障者融入社会的桥梁。
论坛举办了三场圆桌对话,聚焦“科技赋能,创享助残新生态”“数字赋能,助力助残公益新生态”“多元探索,共享助残公益新生态”,系统性回应了助残公益生态建设中的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与协同机制等命题。与会嘉宾探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如何提升残疾人群体生活质量,推动助残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