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沟谷神秘,溪水潺湲。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养镇三岔河,近70头野生亚洲象,在这里的野象谷悠闲觅食、玩水嬉戏。这里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科普科考教学基地,也是我国亚洲象救护与繁育工作的一幅典型图景。
“作为我国境内亚洲象唯一的栖息地,云南境内的亚洲象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头左右,稳步攀升至如今的300多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告诉记者,这是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一大进步。
雨林现状:野象数字增长背后的坚守
7年前,雄性亚洲象“阿宝”曾因频繁闯入城区成为“网红”。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经过行为矫正与野化训练后,2024年5月17日,“阿宝”重归雨林,实现首例收容野象的野外放归。
“通过跟踪观察,‘阿宝’野外生存状态良好,身体越发壮实,警惕性与野性也显著提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周晨浩说。
同样在2024年,8月22日19时,亚洲象监测员彭金福在景洪市大渡岗乡发现了一头行动不便的落单小象。经无人机跟踪监测显示,小象右后腿有明显伤疤,走路一瘸一拐,那模样看着就让人心疼得紧。
经过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专业的兽医团队清创、营养支持及野外生存训练,4个月后,小象体重从100公斤增至300公斤,还成了离不开救护人员的“跟屁虫”。
近三年间,曾“北迁”又“南归”的“短鼻家族”等象群,新增4头幼象,种群健康度显著提升。广袤雨林中,亚洲象的故事就这样悄然续写。
眼下,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亚洲象“出没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亚洲象保护的队伍。除了科研人员、监测人员,他们中还有自然科普讲师、新媒体从业者。
“在‘象爸爸’的队伍中,约30%是西双版纳本地人。他们怀揣着对大象的热爱,来保护家乡的旗舰物种。”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象爸爸”陈继铭介绍,可以说,保护了大象,也就是保护了我国最可宝贵的雨林。
科技赋能:智慧守护亚洲象家园
曾几何时,野象栖息地碎片化一度加剧,基础设施扩张,导致象群迁徙廊道被割裂,30%的原生雨林面临孤岛化风险,基因交流受阻。近十年来,尽管象牙贸易禁令收效显著,但边境地区盗猎仍零星发生,需加强跨境执法协作。
同时,人象冲突仍时有发生。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约60%的象群活动区域与村寨重叠,年均经济损失超千万元,需优化补偿机制与防控机制。
随着科技发展,创新手段破解野生亚洲象保护难题正当其时。无人机、红外相机与地面传感器等多技术融合,实现对亚洲象活动轨迹与栖息环境的全方位、实时监测。
一张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宛如一张精密的保护网,覆盖了约3300平方公里的主要活动区域。915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与一个个林间摄像头,突破了夜间和残缺影像识别难题,实现超99%的物种识别率,年均发送20余万条预警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科研人员能够精确掌握亚洲象栖息地的范围与变化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工作。”陈飞说,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受伤或需救助的野象,为保护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保明伟是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大象医生”。在多次亚洲象救助转运的实施过程中,他和团队自主研制的吹管麻醉注射器,能在20米左右距离使用,解决了野外亚洲象救援前麻醉的难题。不久前,他带领团队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救助象佩戴定位项圈,应用到“阿宝”的野外放归中。
眼下,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幼象成活率稳居100%,还实现了母象哺乳期再次受孕技术突破。
而借助监测大数据,人们可以清晰辨明亚洲象的食性偏好和行动轨迹。2020年12月以来,西双版纳景洪市在大渡岗乡、景讷乡、勐旺乡等野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建起了1000多亩“大象食堂”,种上了野芭蕉、甜竹、粽叶芦等野象爱吃的食物,减少它们因觅食闯入农田、村寨的频次,既保障了大象的食物供给,又维护了当地居民的利益。
在亚洲象的跨境保护领域,各方也步履不停。4月20日至25日在云南召开的2025年亚洲象保护与亚洲象国家公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和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老挝等亚洲象分布国的代表,集中展示了种群监测、社区共管等领域的经验,推动跨境保护协作。
“科技将持续深度融入亚洲象的保护工作。”陈飞说,系统化保护和科学有效的措施,实现了亚洲象种群数量恢复与栖息地生态改善,也将照亮生物多样性保护前行之路。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