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药物自主创新  药学服务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

2025-05-15 23:22:4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纳米药物可构建多功能给药体系,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京健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0周年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强指出,坚持药剂学与临床药学的紧密结合,将助力我国在口服纳米药物递送、靶向递释系统等诸多新领域形成药学原创成果,推动我国药物领域持续开展国际前沿的自主创新。

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实力不断增强,作为创新药转化的关键环节,临床药学正在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高质量发展。

“医院整合药事管理、药学服务、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力量,引进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基础药理等多领域人才,形成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团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周颖介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运用组学研究、真实世界研究、AI模型等技术,药学服务正在从经验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主任药师张玉也表示,综合多种数字技术,将实体医院数据化,构建虚拟空间,正在推动医药领域的智慧化转型。人工智能在医院临床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多方面实现应用,如感官技术助力药品质量管理、人工智能用于药物选择等。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授高星认为,我国药学服务正经历体制机制障碍破解、价值重构与模式创新。在技术层面,“科技+人文+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核心引导力和驱动力,“互联网+药学服务”、AI辅助用药决策、医联体协同管理等模式加速落地,提升服务的精准化与可及性。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左笑丛介绍,医院搭建的药师服务信息系统与用药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与可视化,进一步提升临床认可度。在慢性病管理与药物全程评价领域,湘雅三医院通过体系化建设与真实世界研究,推动药学服务向预防、治疗、预后评估的全周期延伸。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主任张毕奎则表示,药学部在承担临床药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新药早期临床研究、药动学研究等,如在精准用药方面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和基因检测,其针对中国人群使用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精准用药的相关研究被写入指南。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药学服务的外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主任药师姜玲表示,互联网技术与居家场景成为药学服务新阵地。居家药学服务模式为药师入户开展药物重整与用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线上管理平台实现患者从入院到随访的全流程用药监控。同时,药学科普也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纠正百姓的用药认知误区,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在中医药领域,药效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高蕊介绍,在临床试验方面,中药注重特色定位,涵盖疾病治疗、症状改善、功能调节及减毒增效四大方向。临床研究采用符合国际规范,体现中药特色的评价体系,验证中药的临床价值和疗效特色。当前,中医药评价体系正迈向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与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评价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起到示范作用。

据介绍,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院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学术论坛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北大医院药剂科承办,慢性病“防—治—康”一体化药物管理新技术与实践培训班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