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近日,联合国第十届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海洋负排放”联合国十年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应邀出席“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保护、恢复和持续利用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论坛。其团队在《Nature Reviews》发表的“微生物碳泵(MCP)与气候变化”理论,以及提出的“3P-3A,3S—3L”行动框架,引发多国代表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响应。
论坛现场,焦念志院士分享了“微生物碳泵”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前景。在谈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环境压力问题时,焦念志院士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近海酸化(如污水处理厂尾水pH低至6)正加剧生态系统退化,并提出多项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应依据科学认识,尽快修订沿海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的pH标准,把目前的pH下限从6提高到8,与海水pH相适应。他建议,应通过“多泵联合储碳机制”,谋求海洋储碳最大化并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呼吁各国参与这一覆盖科学、经济、政策的十年大科学计划。
在会议总结环节,焦念志呼吁加强科学与政策的有效对接,将技术创新落地实际应用,普通人也可以加入保护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为此,他提出了通俗易懂的“3P-3A,3S—3L”口号。其中,“3P”代表每一个人——“你、我、他/她”,共同承担责任;“3A”代表三项具体行动,通过“3S”(节水、节粮、护生态)实现“3L”(减排污、减酸化、减变暖)。通过减少污水排放、降低有机物分解碳排放、保护海洋碳汇功能实现目标。“全球海洋负排放”计划推出的通识课《宜居地球》已翻译为30种语言,借助AI技术向全球开放,覆盖地球演化、海洋科学等知识。
论坛结束后,多国代表和国际组织表示将推动“3P-3A,3S—3L”理念纳入议程。焦念志团队提出的方案不仅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路径,更通过简化口号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公众参与。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