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基建工人要为大国工程添砖加瓦,用实干扛起使命担当。”谈到日前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感受,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成达万高铁指挥部指挥长韦有波说。
我国东北的田桓铁路、地处川渝的成达万高铁……20多年来,韦有波带领团队成员扎根建设一线,相继参与5条国家铁路干线建设。他们以钢筋为骨、混凝土为血,在神州大地上为高铁架桥开路。
2014年,韦有波受命前往我国第一条山区高铁——成贵高铁的建设现场,担任中铁十八局二公司成贵高铁项目经理。韦有波和同事要在高山深谷间,架起我国高铁首座钢管混凝土转体拱桥——西溪河大桥。
当时,韦有波才三十出头,此前主要从事隧道建设工作。得知他担任成贵高铁项目经理,项目团队成员心中满是疑虑:“建隧道的转来建桥,还是技术难度这么大的桥,能行吗?”
韦有波选择用实干回应质疑。为了尽快掌握第一手数据材料,他带领技术团队成员手拿镰刀、肩背仪器、自带干粮和水,一头扎进178米深的峡谷。仅用短短一周,他就和团队高效完成了8.6公里管段的复测与现场规划工作,用行动打消了众人的疑虑。
韦有波深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为此,他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成员开启科技攻关征程。他们聚焦钢管拱拼装、转体、缆索吊等核心环节,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最终,他和团队以桥墩作为平衡体,配合自主研制的直径达3.98米的毫米级高精度转体球铰,并采用“驴拉磨”的转体方式,使西溪河大桥钢管拱精准就位。
韦有波在工作日志扉页上写道:“练就铁骨头,敢挑千斤担。”这也是他经常对项目工作人员说的话。近年来,韦有波以“育人筑基,创新引领”为己任,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构建起“传、教、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工作室,韦有波的身份是“导师”,他将一线实战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定期组织“研学课堂”,结合项目建设实际定题、备课、授课,主持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头脑风暴。“上承式拱桥过拱顶推技术”“高速铁路大跨度极不对称转体关键技术”“川东北丘陵地区红层水平软岩高速铁路施工关键技术”等技术成果,就是大家思维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我们在‘研学课堂’学到的不仅是尖端技术,还有韦老师不畏艰难的品格。”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王新泽说。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浓厚的钻研氛围中,专业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韦有波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铺就人才成长“快车道”。如今,这支由他领衔的团队已培育出百余名技术骨干,斩获23项国家授权专利,发表15篇核心期刊论文。韦有波和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更是屡获殊荣。从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到国家优质工程奖,每一项荣誉都见证了他们在技术创新与工程建设领域的卓越成就。
如今,韦有波正在职攻读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及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得紧跟时代步伐。”韦有波笑着说,“未来我想用新学到的知识,研发更多创新成果,培养更多技术尖兵,为国家高铁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