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百年老矿区的生态蝶变

2025-05-16 14:07: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邱奇华 

“大家看对面的山体,那一片山体是我们矿山的废弃矿区,原来这里还是满山乱石,坡陡沟深,寸草不生,一到雨季,水土流失严重,现在已经是满眼青绿,郁郁葱葱……”5月16日,位于江西省于都县铁山垅镇的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矿区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前,讲解员钟奕灵正忙着为前来研学参观的游客们介绍这个百年矿区的历史变迁。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荒芜的废弃矿区,因早期简单粗放的历史采矿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破坏、山体挖损严重、河沟淤塞、废石遍布,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这些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一度成为了于都县难以甩脱的“历史包袱”“生态疮疤”。

为改善这一状况,于都县依托深厚的矿山文化历史底蕴,精心做好生态修复、工矿文旅融合的“红绿双色”文章,让生态文明与矿山文化在这个百年矿区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为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消除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于都通过“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发力,全面推进旧址周边生态修复治理工作。2017年,于都县向当时的国土资源部(现为自然资源部)申报立项,将这个百年矿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列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试点项目工程,投入资金1220.83万元,修复面积1147.45亩,有效提高了山体的植被覆盖率。同时,该县自然资源部门督促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落实“边开采,边修复”责任,设立矿山生态修复基金账户,每年开展生态修复工作。2021年至今,企业累计投入修复资金1467万元,计取生态修复基金807万元。另外,于都县积极统筹,引入社会资本879.8万元参与铁山垅片区废弃矿山修复,通过土地复垦、植被重建等手段全面提升矿区生态功能,修复面积218.17亩,最终验收面积99.38亩。

“通过这些年的矿山生态修复,这里周边矿区植被覆盖率提升了30%,水土流失减少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了,矿山变绿变美了。2021年,矿山所属的黄沙、上坪两个矿区纳入了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于都县自然资源局分管负责人曾斌华介绍。

同时,为将这个百年矿区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于都县策应赣州红色基因传承先行示范区规划,结合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将矿业遗迹与现代景观、生态空间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着力打造一个集文化、科普教育、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平衡发展。

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这个百年矿区成为《大道薪火》《追风者》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江西卫视等众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先后荣获“国家工业遗产”“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12项省级以上荣誉。2024年8月27日,全国首部展现“共和国第一国企”红色故事的大型原创话剧《钨金》在于都上演。2024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百年钨矿 国企之根”半程山地马拉松赛事,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综合收入破2亿元,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就业,当地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40%,实现“矿区变景区、遗产变资产”的成功转型。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