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数字化是智能时代的技术基石,而数字化的技术工具、运行平台是抹平城乡“信息鸿沟”的重要手段之一。2021年以来,吉林省以数据为基石,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建设电子化交易平台,探索出一条数字化赋能激活各类农村产权资源要素、优化农村服务链条的新路径。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龙乡长山堡村支部书记王春禹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过去长山堡村收入常年处于低位,村集体的40公顷机动地收入从来没超过35万元。“现在我们通过统一平台发包机动地,仅这一块每年就能增收20万元以上。”5月16日,王春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该村通过平台发布项目累计增收超过50万元,村民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唤醒沉睡资源,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产,通过信息化赋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吉林尝到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甜头。
“过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处置比较随意,处置过程不透明,信息发布范围有限,交易价格不高,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松原前郭县乌兰敖都乡农经科科长宋冬冬说,现在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经营权、使用权进场流转,通过网络平台公开竞价,提高了交易公信力,拓展了信息覆盖面,让市场发现合理价值。
目前,平台交易信息发布系统、管理系统、电子竞价系统、登记托管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全部完成,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也全部上线,涉及农村产权交易项目的信息公告、在线申请、报名竞价、受让方确认、合同签订、交割结算、交易鉴证等程序已经全部实现线上化。
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惠农、助农为本,坚持公益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让利于民。2021年所有服务费减半收取;涉及门市房出租、农机具租赁等持续多年的交易业务,只按一年交易额收取服务费用;对于重点扶持的千万头牛项目,无论单个项目购买多少头牛,只象征性收取一头牛价格的服务费;2025年1月起,机动地费率降至0.5%。对于村民在承包地周边多开垦的耕地流转交易,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村集体和现有种植户村民之间的流转,免收交易服务费。
5年来,吉林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额呈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5月初,已经有九大类41种产品上线交易,挂牌项目数量达24.5万宗,总成交金额达67亿元。通过市场公开挂牌、网络竞价,实现了14%的流转溢价率和2.2%的采购节支率,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节支5.5亿元,村均增收节支6.9万元,有效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从当初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再到如今的快速成长,吉林省农村产权市场大力支持服务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业务,始终将自身经营与吉林农业发展大势保持同频共振,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质”的发展态势。
该市场副总经理刘欣敏介绍,通过市场公开挂牌、网络竞价,实现了14%的流转溢价率和2.2%的采购节支率,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节支5.5亿元,村均增收节支6.9万元,有效增加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主线,通过电子化交易平台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助推农业农村改革。”刘欣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