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李荣智
5月15日,记者走进金沙江下游北岸的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从龙华镇到锦屏镇,再到书楼镇,漫山遍野的李子如绿宝石般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作为科技部定点帮扶县,屏山县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明代开始,屏山人就开始种植李子。”屏山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宋立新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勤劳智慧的屏山人从原产李资源中发现并优选培育出“茵红李”。自此,茵红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逐渐成为屏山县主导产业之一。
宋立新表示,过去,屏山茵红李种植依赖传统经验,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科技部的到来,为茵红李产业带来了科技“及时雨”。帮扶团队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土壤检测、品种改良等科研工作。在帮扶团队的推动下,屏山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西南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合作,转化科研成果,组建果蔬专家工作站,在农事关键季节到村开展技术培训,让果农们从“土把式”逐渐成长为“新农人”。
同时,屏山县完善了果园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近年来极端干旱天气,发动群众新建微型小水池14578个,蓄水能力72890立方米,解决果园打药、灌溉用水,增强茵红李产业抵御极端恶劣天气和病虫害的能力。目前,全县茵红李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预计年总产量近16万吨,综合产值近15亿元。
为了确保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可追溯,屏山县还编制了《屏山县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并推行“七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这一套严谨的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了茵红李的品质,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品尝到美味的果实。
此外,科技帮扶的关键在于人才。科技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屏山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科技人才。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到屏山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果农和企业传授先进的种植、加工和营销技术;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屏山挂职锻炼,将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到基层。
“以前种李子全靠感觉,现在有了科技指导,产量和质量都上去了。”屏山县锦屏镇的果农张大哥笑着说,“现在每年李花节和品果节的时候,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的果园成了旅游景点,李子还没下树就被预订一空。”
如今,屏山茵红李产业在科技帮扶的推动下,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这颗小小的果实,不仅成就了“大”产业,更成为科技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未来,屏山县将继续依托科技创新,让茵红李产业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