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人才培育?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沙龙给出答案

2025-05-17 23:17: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魏路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5月17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沙龙在沪举行。近百位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及AI行业实践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教育的变革”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场景,为新时代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上海方案”。

“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再趋于传统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模式也突破了固定时空的限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需求,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学精准化、学习个性化、素养培育立体化,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倪前龙强调。

现场,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岳晓冬分享了未来技术学院以科创项目驱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举措。“人工智能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但技术盲区将导致教育者落后。高水平的人机协同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潜力。”岳晓冬表示,目前,该学院学生完成的智能无人艇环境监测系统、仿生水黾机器人等创新项目,验证了科创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激发作用。

据悉,2022年10月,上海大学为深化新工科建设,依托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承担前瞻性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任务。该学院的科创项目通过“项目牵引贯通学习+多学科交叉+科产教融合”路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配套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智慧教学平台建设,为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如今,高校学生更倾向于通过B站、大模型等渠道获取知识,倒逼着教学方式改革。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校长周飞认为,“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讲解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通过‘留白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我们在校内开设了学习方法课程,构建分享型学习生态。”

“美国高中生利用AI分析NASA的过期数据发现了150万颗未知天体,这展示AI赋能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潜力。AI正推动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现在的学生需要实现自适应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突破传统标准化教育限制。”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副校长奚宙强调。

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从产业界视角给出了独特的见解:“当前,AI正推动人机协同模式变革,工具使用从‘控制机器’转向‘与机器共创’。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极致个性化服务能力,呼应产品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型趋势。”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