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文化浸润匠心 文物“开口说话”——国博新书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2025-05-19 07:18:0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5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内,等待参观“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以下简称“古代中国”)的观众又排起了长龙。2024年,国博累计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其中古代中国接待的观众量超过680万人次。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国博与中信出版集团推出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115件代表各历史时期特点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珍贵文物“开口说话”,将古代中国转化为可永久珍藏的“纸上博物馆”。

但让文物说话,并不容易。

全书由9位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编写,经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将专业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转化为115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在一场隆重的中式婚礼中,一顶华丽的凤冠,是许多新娘的不二选择。而在明代,凤冠与霞帔可是女子的‘顶配’礼服,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能独享它的尊贵与荣耀。”

围绕明孝端皇后凤冠,本书《明清时期》作者段丽彬写下了这样的开头。

她说,为了满足读者对文物诠释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与读者共情”成为写作的一个必选项。为精准把握观众兴趣点,她曾在人潮涌动的凤冠展柜旁多次蹲守调研,得到观众不同角度的反馈,“这是一场满怀敬畏之心与中华文明的隔空对话,更是一次读者与作者‘双向奔赴’的创作旅程”。

《夏商西周时期》作者梅松松告诉记者,这两年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在写作时,他们注意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新发现融合,为读者打开新的视野。比如,在写“夏朝人的创造”青铜爵时,本来已经定稿,梅松松在新闻上看到河南八里桥遗址有关夏朝的新发现,他马上进行了补充。

“太行山东麓河北地区的一座城市里,一位老人抱着包袱,从街市上回到家中……”

《隋唐五代时期》作者王溪在写书时,对一些文物尝试使用了虚构框架的写作方式,大胆构思故事,小心斟酌史实。“我们希望这本书是一部守正创新之作,成为公众通过文物了解中华文明的津梁。”她说。

让文物开口说话,需要作者的匠心,也需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你好,我是来自四川的说唱艺人。看我弯弯的眼睛,夸张的抬头纹和咧着的嘴巴,这样的笑容是不是很有感染力?对了,表演即将进入高潮,我正准备击鼓而歌,逗翻场上所有观众!”这是书中加入的“国宝话文明”视频,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憨态可掬、手舞足蹈的击鼓说唱俑等8件国宝活灵活现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

梅松松说,在展厅讲解文物时,他们会引导观众观察文物细节。尽管书是平面的,但作者们也想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在场感。有时,他们使用第二人称;有时,则附上高清图片、三维模型。

读者扫码后,可以看到“妇好”青铜鸮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等16件核心文物的三维模型。指尖轻点、旋转,就获得难得一见的文物视角。

你可以将“河内太守”青铜虎符整个翻转过来,看兵符如何贴合在一起;可以360度欣赏唐代鎏金银香囊,观察它顶部的链条和挂钩;你可以与5000年前仰韶先民制作的鹰形陶鼎久久对视,看它浑圆的腹部和短粗有力的脚……

书中还有近700张高清图片,经过27轮精心调色,纤毫毕现地呈现青铜饕餮纹的狞厉神秘、瓷器千年肌理的精妙绝伦……以立体、俯视、仰角、微距等全方位角度,以博物馆展览图录级别画质,使展厅内难以看清的文物细节跃然纸上。

梅松松说,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古代中国”展览的延伸,更是一座桥梁,让每位读者都能透过文物细节,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契机,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