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荆晓青
5月16日,中国盲文图书馆内,该馆信息无障碍部软件工程师张军军坐在电脑前,飞速敲击着键盘,进行代码调试。这是他工作的日常。作为一名盲人,他借助阳光读屏软件,可以一边“读”程序,一边修改报错。“AI特别擅长搭建程序模块,用它辅助开发,只要微调参数就能使用。”已接触编程15年的张军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听”代码,他从程序小白成长为能够开发网页、小程序以及复杂软件的工程师,甚至还能用AI搭建教学工具帮助其他视障伙伴学习编程。
像张军军这样奋斗在各自岗位上的残障从业者还有很多,对于科技助残事业,他们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社会各界也共同践行着今年的助残日主题——“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科技助残,让每一个梦想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重塑残障人士融入世界方式
当舒展自如的笔墨和美妙悦耳的钢琴曲从智能假肢佩戴者指尖“流出”时,科技助残的意义变得具象化了。借助强脑科技推出的全球首款直觉神经控制智能假肢,截肢者无需开颅即可通过神经信号精准控制每根手指。同样,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迭代升级,盲人父母也能和孩子共读绘本,听障用户参与多人讨论更加流畅自如。
当下,科技正重塑着残障人士与世界的连接方式。2024年底,九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科技助残的指导意见》,把“加大助残科技研发力度,增加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放在重要位置。“AI的发展让残障朋友从‘被动救助’转向‘赋能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品创新上,更体现在服务模式创新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常达说。
“视听图文之间的信息转化正是AI所擅长的。”vivo AI解决方案中心总监谢伟钦介绍,他所在的团队拆解了残障人士生活中的复杂障碍场景,训练了4TB(太字节)、近30亿组图文数据,进而深化特定情景的技术适配。
张军军表示,相比于早期OCR(光学字符识别)文本识别等技术,AI的优势在于将孤立描述转化成“场景信息”。以借助AI“看”遥控器功能布局为例,它不仅仅是描述按键的符号,还能结合面板显示信息和周围环境要素,把“加号”解释成“升高温度”或“增加音量”等。
筑牢系统性创新应用基石
AI在优化助残应用领域释放出巨大潜力,但光鲜背后还有大量繁琐的基础无障碍适配工作要做。
最近,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正在推进合作企业出口欧盟的电子产品无障碍合规测试。该任务由残障和健全工程师协作完成。这些年,该研究会已经和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既清扫了不少残障人士通往数字世界的“拦路虎”,也培养了一批无障碍技术人才。
“一个按钮的无障碍改造,可能需要把整个系统都测试一遍,反复调整代码,才能让残障用户获得与健全人相对同等的操作体验。”该研究会障碍用户研究员陈澜告诉记者,AI助力某些功能点之前,要保证整个产品的无障碍适配是符合标准的。这一改造过程没那么酷炫,但却决定着残障人士能不能正常获取信息、参与互动交流。
vivo团队同样经历了两年多的“筑基”阶段。“AI更像大脑,基础无障碍适配工作做不好,很多功能就打不通。”谢伟钦表示,系统性的无障碍优化需要多方协助,建立整套规范和流程十分关键。
破解普惠性与可持续难题
常达认为,科技助残不仅仅是提供辅具设备或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支持残疾人自主生活、自我发展。如何实现公益的普惠性和发展的持续性,一直是成果转化落地的难点。
“我们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形式实现‘商业反哺公益’的良性循环。”陈澜介绍,从最初“伸手要捐赠”到现在“用技术换价值”,他们服务的不少数字产品在进行无障碍优化之后,不仅给残障群体带来更优体验,也大大提升了商业转化水平。
vivo的“科技普惠”策略则体现了企业优化成本布局的思维。谢伟钦说,近些年,他们把图像识别、音频生成等AI技术能力封装成免费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向公众开放,目前日均调用量超过200万次。“这种生态合作减少了下游无障碍开发者的成本,进而降低残障用户使用相关服务的经济压力,能起到1+1>2的效果。”他说。
常达表示,科技助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服务人群自身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有关领域的政策法律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税收减免,规范科技智能的标准和服务等。他建议,还要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管评估、伦理道德约束,以及敏感数据和隐私的保护,确保服务人群能够享受到安全可靠的高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