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科工:2024年形成130余项创新成果

2025-05-19 11:05: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5月18日,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举办2025科技创新大会。大会以“科技领航产业创新 数智赋能绿色能源”为主题,同期举行中国华电——华北电力大学“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电分中心”“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电分中心”揭牌仪式,以及华电科工与兰州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

会议同步发布华电科工“数字驱动 智领未来”人工智能创新创意大赛成果,内容涵盖了公司90%的业务领域,涉及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生成式AI、多模态AI等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华电科工产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华电科工大力实施“2345”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智化转型,取得新突破新进展。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5.96%。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7个专业委员会,邀请200余人次行业专家开展技术研讨及研发合作,推动十多个领域形成130余项创新成果。

实施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氢能关键装备入选电力行业“大国重器”名录,低碳散料输送技术入选国家低碳技术目录,生物质厌氧发酵技术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新型岸桥和链斗卸船机入选工信部首台(套)装备。

实施“数智科工”战略,设立首席数据官和人工智能首席顾问,成立数智中心,开展产业数智化转型三年行动,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核心方向。高质量开展人工智能、仿真技术、机器人技术三大前沿实验室和大数据、数字孪生、AI研发、物联网等五大核心平台建设。举办首届人工智能创意大赛,在数智化技术应用领域深度探索。

氢能国家“揭榜挂帅”示范项目实现商运,混合储能示范项目获创新成果金工奖,生物有机肥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新型岸桥通过效率认证,20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投运,国内首个航改型燃机掺氢项目点火。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赵晓东指出,华电科工主动融入国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坚持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先行先试,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锻造战略科技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下一步工作,华电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彭刚平表示,华电科工将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心,在体系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数智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依托专业委员会,聚焦新一代煤电、人工智能+能源、氢基能源、新型储能等技术开发,邀请行业资深专家深度参与研发体系及方向谋划。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层级平台和中试验证平台,建强华电印尼、华电越南研究中心、生物质氢储氨醇一体化实验实证中心、中国华电“低碳技术研究中心”,完善创新平台矩阵。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原创性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燃料电池膜电极、锂离子电池传感、300米超高风电塔架、智能无人应急救援等重大项目研究。与高校院所和头部企业深化合作,在氢能、新型储能、特种机器人、新一代煤电、风机叶片和光伏组件资源化利用等方向,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

三是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应用。以场景应用推动者、生态圈共建者为目标,加快AI大模型、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研究,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完成三大实验室和算力中心建设。聚焦新能源及火力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AI+”创新运用。推动“AI+”装备制造,布局“AI+”机器人产品研发,建设“AI+”ERP系统。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促AI生态圈建设,拓展“AI+”合作生态。

四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瞄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向,加快科技成果大规模应用,聚焦氢能制储加输用一体化、生物质耦合发电、熔盐储热调峰、百万吨级碳捕集、海上综合能源岛、绿氢耦合绿色氨醇等场景,协同兄弟企业策划实施示范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从专利库融入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和战新产业壮大,积极培育量子科技、清洁氢能等未来产业,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华电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