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守护自然资源插上翅膀 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5-05-21 22:44: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5月21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自然资源领域的代表受邀分享。他们都来自一线,有的四处奔波找矿,有的常年开展极地考察,有的专注保护耕地,有的用心守护山林……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步履不停。而科技的发展,给了他们更多力量。

赵炎平曾先后担任“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长,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截至目前,他一共参加12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考察任务。

“南极科考非常艰苦,有时甚至充满危险。”赵炎平坦言,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难以忍受的极寒天气、长时间海航的寂寞,都是挑战。

但是,想到自己的工作能为科考站建设及物资人员运输提供保障、为科学家提供可移动的海上实验室,赵炎平十分满足和欣慰。

赵炎平介绍,南极考察活动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秦岭站建设为例,项目启动前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建设时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施工区还实施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保护当地生物种群。

丁正江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扎根一线26年,参与探获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

“准确找到资源和精确评价资源,是守护好资源的基本要求。”丁正江说。

近几年,他和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新的找矿技术和方法,并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搭建三维预测技术平台,实现数字化开展成矿预测。“我们创新研发的低温钻井液和智能监测系统,攻克了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难关,也完成了国内首个陆域可燃冰试采孔,不仅保障了工程质量,也保障了资源安全。”丁正江说。

王娟惠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也是东安村田长。她对科技助力自然资源保护同样深有体会。

2022年,东安村在浙江率先开展“耕地视联智保”改革试点,构建“人防+技防”两大责任监管体系——每块田都有对应的田长和巡查员负责,每块田都能被卫星监测到。如今,只要发生可能存在的违规占用农田的情况,巡查员的手机就会收到预警信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耕地保护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王娟惠说。

科技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加速度。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介绍,她和团队在自然资源保护中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去年开展湿地空间普查时,她和团队首先使用高清遥感快速识别出30万个湿地空间,再结合现场人工调研普查,补全了水质监测及生物多样性数据,高效完成全国首个广义湿地分类调研普查。

生态护林员李玉花,从遥远的云南怒江贡山县独龙江边来到北京。2016年成为生态护林员后,李玉花开始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

巡山不易,下雨路滑易摔跤,林子闷热蚊子多。虽然辛苦,但李玉花日复一日向走进山林的人念叨,“不要用明火”“不要抽烟”“不要挖野生药材”。巡山回家,天色已黑,李玉花也很累,“但是看到林子平平安安,心里面就很踏实、很高兴。”

李玉花朴实的表达,道出了5位基层代表的心声。“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以李玉花等为代表的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立足岗位、拼搏奉献,为美丽中国建设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