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彩云之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为主体的热带雨林,是我国陆地最南端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绿宝石”。这里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2%。
“在西双版纳,已知药用植物多达800多种,其他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种类也很多,在全国植物区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介绍,利用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当地打造了集科研、科普、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优质体验地,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热带雨林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一份份自然馈赠,云南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更新发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主导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机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区域,严格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加强对生物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并积极谋划实践路径与长效机制。
“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确保体验地建设有章可循,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这一目标,云南正扎实推进多项工作,以实际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政策框架方面,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在标准制定方面,发布《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评选规程》,从资源价值、设施配套、科普能力等维度量化评选标准;在动态评估方面,建立认证退出机制,定期考核体验地的生态保护成效与公众教育功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云南此前已打造了一批试点,并以此为基础,还将打造6至8条特色生物多样性体验线路,串联起各地的体验地,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体验网络,助力将云南建设成世界级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同时,云南着力构建讲解词系统,深入挖掘生物多样性的前世今生及其与人类生存发展、现代生产生活的关系,通过专业的讲解,将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故事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解员向来访者生动讲述怒江金丝猴的研究进展,以及“丝丝”救护、收容的经历,还有科研和护林人员守护熊猴、东白眉长臂猿、短尾猴、猕猴、黑熊、白鹇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还大长见识。
在位于怒江州泸水市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姚家坪管护站以及迪庆州德钦和维西县境内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记者分别看到,为让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保护中来,当地相继建起了现代化的展厅,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创新了生物多样性体验形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雪山冰川、森林草甸等生态场景,利用互联网直播,实时展示滇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画面,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保护意识。
云南正通过成体系、切实可行的举措,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系统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区域智慧与云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