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梅
近年来,各地把项目招引,特别是招徕高科技项目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闻中常见“某某科技园奠基,计划投资上百亿元”“某某科创基地签约,将带动就业上千人”“某某科技公司入驻,预计每年税收上亿元”等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人充满期待。
然而,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签约、奠基、挂牌、动工仪式后,却时常出现尴尬局面——领导走了、舞台撤了、地毯收了,项目就不了了之、没有下文了。今年4月,有关部门就公开通报,山东省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中盲目攀比,数据不实。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在项目招引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招商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真实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企业也对地方的政策环境、资源配套等认识不足。签约之后,双方都觉得与预期相差甚远,使得项目难以推进。有的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存在“重招商、轻落地”的倾向,只注重招商数据,对项目的后续跟踪和服务不到位,项目落地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保障。还有的地方在主政者人事调整后“另起炉灶”,前任引进的项目成了“鸡肋”,这也是导致项目不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类似这样的“空头招商”,不仅损害了政府形象,还破坏了营商环境,给地方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因此,政府、企业须强化责任、加强协同,以推动招商项目落地生根。
产业招商要真正落地,“知己知彼”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项目,如果在高端人才、资金投入、核心技术等方面出现“卡顿”,项目的推进就难以为继。因此,地方政府应深化对企业的考察,详细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融资能力等。同时,企业也要深入了解地方情况,特别是在产业配套方面是否满足自身发展需求,防止因了解不足导致项目后期出现“梗阻”。
对地方政府来说,坚守契约精神事关政府公信力。须把项目签约与落地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兑现承诺、真诚服务企业,从项目立项、审批、建设到运营,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为推动项目招商落实落地,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也不可或缺。有了对项目落地率、投产率、达效率等的跟踪监督,项目招引上的形式主义以及“新官不理旧账”等就会受到警示和约束。
项目招商,招进来的是项目和企业,展示出去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口碑,留下来的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安得下、能扎根、发展好,地方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