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集训点探营丨多次受阅,他们见证我军装备更新迭代

2025-08-25 07:57:2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8月的北京,高温难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集训点内,即将受阅的官兵正在争分夺秒地完成训练的最后冲刺。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阅兵集训点,采访到两位一级军士长。他们曾多次受阅,见证了我军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丁辉曾5次参加阅兵任务,4次驾驶作为引导基准车的装备方队“头车”,毫厘不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这次,他又将第六次驾驶装备车队“头车”亮相天安门广场。

入伍以来,丁辉和坦克打了32年交道,经历了多种车型的更新迭代,也和阅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入伍时,我驾驶的是59式中型坦克。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我驾驶86式步兵战车接受检阅,那是我军第一代步兵战车正式对外亮相;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我驾驶‘陆战之王’99A式主战坦克首次受阅;今年,我又将驾驶装备亮相天安门广场。”丁辉深有感触地说,“我国陆军主战装备经历了一代、二代、三代的发展,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丁辉所在旅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单位。他介绍,当成为第一支摩托化部队后,他们是“集团对抗”;当成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后,他们进行的是“钢铁比拼”;如今,他们又成为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开启了“硅片较量”的时代。这些年,新型、新质、新锐等词汇在该旅竞相涌现。该旅的成长变化,正是新型陆军乃至全军部队装备和作战理念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装备方队的修理工、海军陆战队某旅一级军士长杨玉柱。

入伍26年来,杨玉柱始终铆在装备维修一线。1999年,刚入伍的杨玉柱,第一次接触到的“铁疙瘩”是63式水陆坦克。当年他跟着师父钻进满是油污的底盘,靠一把扳手、一把榔头敲打修理。“老装备的故障都在明面上,靠眼睛看、耳朵听就能定位。”杨玉柱说。

2009年保障新型两栖步战车受阅时,杨玉柱遭遇了军旅生涯的首次认知颠覆。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故障代码,这个曾经闭眼都能拆装变速箱的“铁甲神医”在驾驶舱里急得满头大汗。

“信息化装备把故障藏进芯片里了。”杨玉柱感叹道,“以前修车带扳手,现在得带电脑。”

05式两栖突击车列装部队后,杨玉柱注意到全车有多个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密布。为彻底弄懂战车原理,他把行军床搬进车库,对着陌生的操作系统反复研究。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场上,05式两栖突击车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杨玉柱在车厢内紧盯着数据屏上跳动的参数流。他深知,铁甲战车的进化,早已从齿轮咬合升级为数据奔流。

今年是杨玉柱第4次保障受阅,虽然经验丰富,但同时保障三型轮式两栖装备受阅还是头一次。他说,今年他要当个“小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战车在进化,装备保障人员的战场也在拓展。”

如今,多型战车完成迭代,他带领的维修班已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掌握战车状态。

完成紧张的训练后,丁辉喜欢静静地坐在驾驶位上,透过潜望镜观察外面的世界,广阔的天际被压缩得只剩巴掌大小,但前方的目标却因此格外清晰。

记者从这两位老兵脸上读懂了几代人的阅兵路——向后看,是强军征程留下的“钢铁印记”;向前看,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山河远阔”。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