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产增产显担当 乡村振兴立新功​ 五位代表参加“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2025-05-24 14:52: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5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农业农村领域的基层代表分享了他们在稳产增产、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故事。从黑土地上的种粮大户到沿海地区的水产专家,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卷,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黑土地上的“科技种田经”

“过去用小四轮拖拉机种65公分小垄,现在换成1.1米大垄机械化作业,粮食产量翻了番。”作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黑龙江种粮大户邹德海带领合作社将经营面积扩展到6万余亩,通过“垄上双行”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作业,14年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  

在黑土地保护方面,邹德海带领合作社探索出“一增一减”施肥法:减少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将牧场粪便发酵还田;通过玉米大豆轮作、秸秆粉碎翻埋,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深松整地30公分以上,能让土壤透气,还能冻死虫卵。”邹德海介绍,无人机植保、精量播种等技术的应用,让农药使用量减少15%,粮食损耗率降低至3%以下。如今,合作社不仅发展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还研发出真空玉米罐头等新产品,让黑土地的馈赠以更多形式走上餐桌。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我们帮小农户解决‘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难题。”11年前,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海波放弃城市生活返乡创业,针对土地分散问题,总结出“有农”生产服务模式:联合村集体整合小农户需求,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引入集成技术,建成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  

数据显示,接受服务的农户水稻亩均产量比普通农户高200斤,仅机械化作业和农资集采就能每亩节本300元。徐海波还延伸产业链,将优质稻谷加工成“友农”品牌大米,通过加价收购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现在无人机植保、工厂化育秧普及了,手机就能操控灌溉系统。”他感叹,农业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也能用上“大科技”,去年合作社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8000元。  

让土地“活”起来  

“谁说年轻人不能种田?我们农场有67名返乡青年。”“95后”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总经理华梦丽的创业故事,颠覆了人们对“新农人”的想象。2015年,她带领4名同学扎根农村,发展“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千亩农场里,果树下养殖的畜禽粪便成为有机肥,植物组织培养室实现草莓苗量产,“以销定产”模式让513万斤农产品直通市场。  

在她的公益农场,2万余名学员接受技术培训;助农服务队免费扶持700余户农户,辐射面积4.2万亩。“我们的草莓苗成活率从60%提升到95%,每亩效益增加3000元。”华梦丽说,生态循环模式让农场形成30多种野生小动物栖息的小生态圈,多项绿色食品认证让农产品溢价20%以上。如今,她正推动“生物多样性农业”,让科技与生态在田野间同频共振。  

从“土地硒”到“产业吸”  

“现在我们的大米比普通米贵三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的话语中满是振奋。六年来,他带领村民建设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开发“雩山·硒柿”等10余款产品,建成红色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  

潭头村探索“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模式,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集体分红获得“三金”收入。村民刘大姐从广东返乡后,流转3亩土地、入股旅游公司,年收入从2万元增至6万元。“我们修缮了烈士纪念塔、红军长征渡口,把红色故事变成‘吸金’资本。”刘连云说,富硒产业与红色旅游的融合,让村民既端稳“富硒碗”,又吃上“旅游饭”。  

从“经验养”到“科学养”  

“8万亩青蟹养殖塘换上配合饲料,减少小杂鱼投喂2万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的一组数据,展现了水产养殖的绿色变革。20年来,她走遍全县养殖乡镇,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小鱼小虾”技术,通过校地合作突破苗种繁育难题,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  

为打消养殖户顾虑,陈丽芝培养10多位科技示范户,带着“土专家”开现场会、算经济账:使用配合饲料每亩省2000元,水质改善后病害减少90%。养殖户老陈从被怀疑到成为“土专家”,带动全村4000亩池塘转型,青蟹售价每斤提高20元。“‘塘有限,值无限’,科技让每亩塘的效益提升10%以上。”陈丽芝说,如今三门青蟹通过直播带货走向全国,成为渔民的“致富蟹”。  

邹德海的大型农机具让土地产出翻倍,徐海波的社会化服务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华梦丽的生态循环模式激活土地价值,刘连云的“富硒+旅游”打开产业融合空间,陈丽芝的养殖技术革新重塑海洋经济生态。  

正如华梦丽所说:“乡村振兴给了年轻人机会,而科技让我们有能力扎根土地。”在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正加速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更多“邹德海们”“陈丽芝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创新,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餐桌更丰富,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