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育创新沃土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打造科研交叉融合高地

2025-05-24 21:32: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张欣驰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简称IBS)是一处特别所在:这里突破传统机制,打造多学科深度交叉的创新平台,有专家直陈这里是“史无前例”的研究院。今年5月,该研究院迎来建院20周年的生日。

当前,生物医学已经成为推动复旦医科发展的重要力量。20年来,生物医学研究院以创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学交叉学术研究机构”为使命,孵化出众多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作为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把这里比作一座现代化国际机场,“各课题组恰似在此运营的航空公司,这座科研‘航空枢纽’为科研团队搭建起腾飞的跑道。”

近年来,该研究院深耕原始创新,致力于将成果从“书架”推向“货架”。2023年12月2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团队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转录相关研究长文。此前3年内,徐彦辉团队已在《科学》杂志发表5篇相关论文,直击生命科学中心法则的核心,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

而就在10年前,徐彦辉选择转录这个研究方向时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被国外几个实验室所主导。然而,徐彦辉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他的经历是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往往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生物医学研究院营造的科研环境成为科研工作者“敢闯敢试”的底气所在。2024年,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杰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团队发现CD3L1新靶点,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突破。这是许杰团队“五年磨一剑”的结果。“这是我加入IBS五年后的第一篇顶刊成果。”许杰说,在此期间,研究院给予他和团队充分的信任。如今,许杰迎来厚积薄发的时刻,团队开发的抗体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1a期。在学校支持下,团队还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衍生公司,并顺利完成三轮融资。

自创立之初,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便深深植入了追求突破、敢为人先的基因。研究院于2004年3月筹建,筹建团队聚集了复旦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几乎所有院士、著名专家,开展充分论证,探索出一条学科建设的新路。比如筹建团队提出,坚决不在原有基础上画延长线,要建设面向未来的学科,打造史无前例的平台。对初期引进的PI(课题组长),研究院也对他们提出要求,不能做已经名满天下的事,要做国内甚至世界上都没人做过的事。

生物医学研究院还不断在新兴领域开辟新天地,曾提出“章鱼模式”发展理念:以核心平台为“头部”,向外延伸出多学科触角,整合资源攻克医学难题。

建院20年,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修饰、表观遗传调控、非编码RNA、结构生物学、蛋白组学、表观遗传与代谢交互调控、肿瘤代谢与免疫、人类遗传疾病、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均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