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千年葫芦艺术焕发现代活力

2025-05-27 15:12: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聚光灯下,王小丽手持特制钢针,在葫芦表皮的方寸之间勾勒雕刻,以纤细的线条描绘出气势磅礴的山水,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这一幕出现在5月23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山东展区现场。来自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小丽现场展示的葫芦雕刻技艺技惊四座。

“尽管我们的葫芦体型小巧,但它却能雕刻出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这句话道出了王小丽的心声,更隐藏着她的难题——如何让葫芦雕刻技艺尽快提升知名度,推动产业化发展?如何让年轻人对葫芦产生兴趣,更好地传承这一非遗技艺?

答案在文博会现场得到解答。参观者注意到王小丽推荐的“葫芦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葫芦产业平台),并用手机登录,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通过上述平台,参观者可通过VR技术体验葫芦种植基地的物联网管理,或通过扫码溯源系统了解葫芦从种植到成品的全流程信息。葫芦上有多种图案可供选择,不论是“桃园三结义”,“金陵十二钗”还是“三打白骨精”,还是要烙画葫芦、彩绘葫芦,还是浮雕葫芦、镂空葫芦,只要在“葫芦产业平台”上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实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凤刚说,该平台还向参观者演示了用户在线定制个性化葫芦产品的过程,凸显“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并存”的工业互联网优势。

据了解,上述平台由海尔集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团队与聊城市东昌府区联合打造,以“非遗+数字化”的创新模式,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成果,可实现产业链资源高效整合,推动“家庭作坊”向“全产业链生态”转型。

东昌府区文联主席席真说,该平台汇聚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和雕刻艺术大师,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葫芦设计选择;同时,每件产品都打上非遗标签,通过数字标识进行溯源,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席真表示,该平台与葫芦物联网种植示范基地相连通,一方面,基地能够提前预知用户需求,从而范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葫芦,有效避免了库存积压;另一方面,该平台与地处东昌府区的中华葫芦文化园线下多场景融合。通过“数字赋能+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东昌府葫芦得以更广泛地展示在公众视野中,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葫芦文化的魅力。

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吉祥、多子多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东昌府葫芦雕刻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区也被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从实用器皿到艺术载体,葫芦在东昌府区的科技土壤中焕发了新生。

当地以数字创新为引擎,推动葫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区葫芦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年综合效益16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葫芦产业平台以“一网四中心”,即产业服务中心、创新定制中心、销售推广中心、品牌文旅中心为核心架构,覆盖葫芦产业全生命周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种植基地的智能化管理,提升葫芦品质;推出“平台化设计”模式,用户可在线参与葫芦造型、纹饰的定制,赋能产品增值;线下联动中华葫芦文化园等,推出葫芦文化研学、工艺体验等文旅项目,吸引游客深度参与,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闭环生态。

“科技赋能,我们要让东昌府葫芦像章丘大葱、淄博烧烤一样,成为具有特色的品牌,走进千家万户。”王小丽说。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