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错过了某场招聘会?不要紧!只需通过人脸识别登录一体式求职机,就能轻松获取招聘会上的岗位信息,还能立即投递简历。5月中旬,科技日报记者在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看到,几名毕业生正通过一体式求职机查询错过的招聘会上的岗位信息。同时,在一体式求职机附带的独立面试舱里,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姜凯正在进行一场“测试工程师”岗位的模拟面试。
“AI面试官”通过架构模型,可以实时分析应聘学生的语言内容和语音语调等数据。模拟面试结束后,姜凯立即用手机翻阅刚生成的面试评估报告。“它建议我调整语速语调、留意口头禅的使用和身体姿势,还指出了我在模拟面试中没回答好的问题,并且针对模拟岗位,给出了能力提升建议。”姜凯说。
一体式求职机是西安理工大学用AI赋能就业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秋季上线以来,一体式求职机累计使用量已达6100余人次,其中93%的使用者认为独立面试舱“非常好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建议”。
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有睿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辅助求职,不仅能提升求职效率,还能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短板,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人岗匹配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赋能,让学生能够迅速在就业市场中获取信息,建立差异化优势。”
在西安理工大学,从生涯学习社区到一站式服务大厅,从就业服务媒体矩阵到线下智能终端,学校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赋能就业工作,探索实施“AI+就业”工作模式与教育内容的双重迭代,让“就业”变得更加智能。
该校还上线了集成就业政策、简历优化、岗位匹配、个体咨询预约、团体辅导预约、职业装租借、职业测评等多个模块的“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对学生数据的收集分析,平台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实现就业服务从“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转变。
“以前都是一个岗位信息推送给所有学生,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测评结果和就业意愿,定向推送更匹配的岗位。”胡有睿说。
该平台自运行以来,累计服务毕业生1.5万余人次,即将开启2.0发展阶段。在2.0阶段,该平台将布局生涯电子档案功能,实现就业过程记录,并上线“校职角色转化”课程内容,帮助已就业的毕业生提前适应职业角色。
“就业工作不能只靠数据,还要有温度。”胡有睿说,“我们努力把精准匹配的‘冷技术’和贴心服务的‘热关怀’结合起来,帮学生走稳求职路。”
在就业服务中,西安理工大学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完成标准化就业服务和数据调研分析;也用人文关怀提升教育的温度,维护师生情感,提供个性化指导,实现校地企之间的合作共赢。
西安理工大学打造了“1门职业生涯必修课”和“优势发掘、人生设计、职场礼仪、沟通合作等N门活动课”的生涯教育课程群。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生涯发展的各个关键阶段和实际需求,覆盖各个年级。此外,学校还举办“职达行动派”“‘小讲台大生涯’工作坊”等活动,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广阔舞台,受到师生广泛好评。
自去年秋季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已举办369场专场招聘会、30场行业组团招聘会、4场大型双选会,吸引了3888家用人单位进校揽才。同时,学校团队主动走出去,走访杭州、温州、深圳、南京等73个城市,对接地方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在校内,校院两级生涯咨询工作室持续发力,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共帮助1250名学生完成“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
胡有睿表示,学校将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市场,助力他们完善简历、提升求职能力,同时努力为学生带回更多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全力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