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企业如何保证系统内部运行的人工智能技术是经过认证的,大模型是否稳定可靠且没有受到安全攻击,人工智能决策会不会被他人劫持……在近日举行的思科2025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峰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思科大中华区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侯胜利认为,近年来,随着各大企业加速部署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技术架构、相关应用、基础设施正在面临新的安全攻击。要想让人工智能应用真正落地,除了需要考虑算力因素外,还应注意到安全隐患。
对此,侯胜利提出了构建“连接”和“守护”两大能力体系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战略。他介绍,以网络连接为例,思科推出了三级架构解决方案,包括搭建智算中心网络、分布式人工智能网络以及云原生网络平台,通过多维度技术解决方案和管理体系提升全链路安全防护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安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障企业数据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思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黄志明表示,为了维护企业的人工智能安全,思科将从基础设施、数据、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安全保护。
“例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通过人工智能原生高密度交换设备、智能网络管理、高性能光模块等,为企业打造更快、更灵活、更安全的人工智能基础网络,并重塑数据中心运营,提升与人工智能负载的协同效率;围绕数据建设,我们将与机器数据引擎平台深度融合,助力客户全面洞察网络、安全、业务数据。”黄志明说。
近两年来网络安全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技术革新也催生出了新的网络攻击形式,包括智能钓鱼、自适应恶意软件等。”思科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安全事业部总经理卜宪录说。
在他看来,企业难以应对人工智能安全的难点在于,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往往分散部署在多个业务部门之间,涉及的数据链条复杂,使得统一管理难度加大。
针对企业如何系统性加强人工智能安全防护,卜宪录给出了一个“三步走”的路线图。第一步是“发现”,明确公司内部网络中存在的人工智能应用种类,包括员工是否使用了未经授权的人工智能工具;第二步是“检测”,识别这些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的漏洞、风险点;第三步是“防护”,构建系统的安全机制,重点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型攻击手法,比如提示词攻击、幻觉内容生成、敏感数据在对话中被无意泄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