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何亮 通讯员 张静 郭少山
5月27日,在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建设现场,宽达68米的世界最宽节段钢梁由“大桥海鸥”号起重船吊装到指定位置,标志着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大桥的首节钢梁架设成功。至此,大桥从基础施工陆续转入上部桥面施工。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由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牵头方参与投资,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作为PPP项目实施机构参与管理、沪杭铁路客运专线有限公司建设、舟山市大桥建设管理中心参与管理,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集团承建。
该大桥是甬舟铁路及甬舟高速公路复线跨越西堠门水道的共用跨海桥梁,连接舟山金塘岛和册子岛。大桥全长3118米,为主跨1488米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大桥。
考虑到舟山受到的台风影响相对较多,为尽量减小风阻,大桥采用“公铁平层”设计,同时首次采用三箱分离主梁结构,即主梁由三个钢箱梁连接而成,连接处形似于梯子的造型,能进一步增加抗风稳定性。
“这种结构外加铁路为双线客运专线和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所以大桥桥面宽度达68米,为世界最宽桥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肖海珠介绍。
此次吊装的节段钢梁重979吨,外加辅助吊具重达1600吨,相当于1000多台小汽车的重量,由中铁大桥局自有设备的“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辅助完成。“由于大桥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不同区段钢梁支撑体系不同,因此大桥钢梁架设方案较为繁杂,预计将需采用三套不同方案来因地制宜进行作业,预计于2027年完成大桥的钢梁架设工作。”中铁大桥局西堠门公铁大桥项目常务副经理李永旗说。
为保证钢梁架设安全和质量,项目部在钢梁吊装和拖拉过程中,建立BIM+数字孪生多维场景可视化模型,运用北斗定位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倾角仪、应变计等智能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对进度、安全、环境、机械状态等进行泛在感知,多数据源同步综合应用,实时监测预警,智能决策分析,实现三维立体化指挥调度和管理。
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是甬舟铁路全线关键性控制工程,甬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的重大项目,是一条以中长途旅游客流为主、兼顾舟山宁波之间城际客流的高速铁路。
(受访单位供图,视频制作: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