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阴影拉响健康警报  谨防暗藏血管瘤危机

2025-05-27 20:33: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日前,重庆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用手电筒照手上血管的照片,并配文“光穿过了我的手,发现了我另一个小心脏”。照片发布后,有网友提醒这可能是血管瘤,她第二天便去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血管瘤,建议手术切除。

血管瘤是什么?仅凭肉眼就可以辨别血管瘤吗?身体出现了哪些危险信号需要立即重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

“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它起源于血管组织,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5月25日,山西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许刚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良性病变,常见于软组织中,约占软组织肿瘤的7%,是婴儿和儿童期最常见的肿瘤。

根据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可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除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瘤属内皮细胞增殖为主的真性血管瘤外,多数并无内皮细胞增殖,可分别归于各种类型的血管畸形,也就是先天性血管异常。

“大部分血管瘤部位表浅,好发于头颈部,但也可发生于体内,特别是肝等内脏器官。”山西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关哲介绍,尽管一些血管瘤可完全退变,比如幼年性血管瘤,若不治疗大多数肿瘤将持续存在,但其生长能力有限。

为什么新闻中的女生通过手电照射就能判断是否患有血管瘤?

许刚解释,人体的正常皮肤组织对手电筒“光照”(红光波长630nm)透光率为35%—40%,而血管瘤组织对手电筒“光照”(红光波长630nm)透光率为8%—15%。

“简单说就是透光度的差异。”许刚说,因为透光率不同所以在红色透光区内会呈现出明显的深色阴影。这个方法对厚度大于3mm的血管瘤检出率可达78%。

许刚表示,血管瘤能被光照发现主要是因为人体组织光学特性之间的差异性,本质其实是血液成分对特定波长光线的选择性吸收。在皮肤和肌肉菲薄的部位,由于血管瘤含液量高,可以通过光照显示红光团块,但在位置较深的器官无法应用此方法。比如,长在肝脏内的血管瘤,可能压迫肝内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黄疸;颅内血管瘤更是凶险,一旦破裂,会导致脑出血,引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偏瘫、失语,严重时可直接威胁生命。

“不是所有血管瘤都能通过肉眼观察被发现,在肌肉深部或内脏器官的血管瘤需要超声或者影像学(核磁、增强CT)方法诊断。”许刚说。

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复杂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血管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其两个发病高峰年龄为6岁以下的婴幼儿和30岁至50岁的成年人,婴儿期血管瘤的发病率为4%—10%,其中早产儿发病率为30%。

尽管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但是关哲告诉记者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类型的血管瘤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例如婴幼儿血管瘤可能与产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及内皮细胞衰老相关。先天性血管瘤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丛状血管瘤可能与局部组织缺氧后血管代偿性增生相关。

“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因类型、部位、大小及生长阶段而异。”关哲举例,婴幼儿血管瘤是血管瘤的常见类型,早期婴儿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色斑点或斑块,逐渐增大形成红色或紫红色隆起肿块,表面呈草莓状,伴有皮温升高,局部压痛,触诊有波动感。后期生长减缓,逐渐萎缩。

而成人血管瘤多见于深部或内脏血管瘤,一般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较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比如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破裂出血。

南京明基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单绍银表示,血管瘤的危害程度会因其类型、大小及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血管瘤对健康无不良影响,而有些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有些血管瘤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慢慢往周围组织生长,导致肢体的残疾或者器官功能障碍。”单绍银回忆,他曾接诊过一位15岁的女孩,从大腿到小腿布满了血管瘤(血管瘤从大腿一直蔓延到小腿,深达关节内),就诊时已经有行走不便、腿一按就疼的情况。

“因为患者的血管瘤面积大,边界也不清晰,所以前后做了三次手术,虽然没有截肢,但是关节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单绍银说。

那身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引起警惕?

许刚介绍,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皮肤和口腔黏膜,约60%的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约25%发生在躯干部,约15%发生在四肢。

当身体出现血管瘤体积快速增大、自发疼痛或触痛、反复出血或溃疡不愈合等表现时,提示血管瘤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或存在恶性风险,需要及时就医。尤其是出现重要功能损害时,比如特殊部位如眼眶部的血管瘤出现眼球突出或视力下降、咽喉部的血管瘤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或者吞咽困难、脊柱部位的血管瘤出现肢体麻木或者大小便失禁的神经压迫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体积越大,血管瘤处理越麻烦,越难彻底。如果摸到皮下有肿块,不要置之不管,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尽早处理。”单绍银提醒,有些血管瘤里可能会形成血栓,可引起局部肿块、肿痛;还有些血管瘤因为位置较深,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患者本人难以察觉,往往等血管瘤长得较大,引起疼痛、畸形等并发症时才发现。

“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非常重要,超声、核磁共振等都是血管瘤良好的检查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合适的治疗选择。”单绍银说。

血管瘤患者应加强日常护理

除了光照外,血管瘤还有哪些自诊断的方法?关哲说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因为缺乏专业的检查设备,一般而言自诊方法为视诊和触诊,即查看体表血管瘤颜色、大小、形状、是否破溃;触摸局部有无压痛、有无波动、活动度如何。

“确诊血管瘤后在日常护理中,对浅表皮肤黏膜血管瘤,应避免摩擦、受压,防止破溃出血或感染。其次需要观察变化。定期记录血管瘤的大小、颜色、质地、活动度等内容。”关哲说,对于血管瘤的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物理损伤,如修剪患者指甲,婴幼儿可戴手套,防止抓破瘤体。对于衣物要选择柔软宽松材质从而减少摩擦。同时,确诊血管瘤后还应注意防晒与温度管理,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使用防晒霜或遮阳工具,避免过热刺激。

除了上述护理注意事项,目前治疗血管瘤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许刚介绍,血管瘤治疗需结合类型、位置及发展阶段加以治疗,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等,在中华医学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疗指南》中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普萘洛尔适用于婴幼儿血管瘤,尤其高风险或快速增殖期病例。需在医生监测下使用,注意心率、血压等。

激光治疗主要针对浅表血管瘤,可减少红斑和溃疡,但需多次治疗。介入治疗,如硬化剂注射要向瘤体内注射平阳霉素、聚桂醇等药物,促使血管闭塞。栓塞治疗要通过介入导管堵塞供血血管,适用于大型或高风险血管瘤。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药物或激光治疗无效、影响功能(如呼吸、视力)、易出血或遗留明显瘢痕的病例。

“手术切除效果确切,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将血管畸形完整切除是根治骨血管瘤的唯一方法。”许刚说。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