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下水

2025-05-27 21:14: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尤俊 肖明葵

5月27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向“科技牧海”新纪元。

“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规模宏大,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达20米。与一般的渔船不同的是,“湾区伶仃”号水下部分并非封闭结构,而是由15根方形立柱,拼砌成一个“水下宫殿”。其通过挂设渔网,隔出12个独立的养殖舱室,可同时开展多种鱼苗养殖,极大地丰富养殖类型。

“湾区伶仃”号由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建造。整船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为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游动空间,提升鱼苗活力和鱼肉品质。“湾区伶仃”号建成后,可年产5000吨鱼,是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的重要来源。

“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将奔赴粤港澳大湾区深处开展养殖作业。该区域台风频发,海面风浪大,雨水天数多,养殖安全至关重要。为此,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秉持“安全为先,质量立业”的理念,选用了重量更轻、质量更优的高强钢作为建造主材料,为“湾区伶仃”号打造了一副“强壮骨骼”,保障12级台风内的养殖安全。

万物皆有两面性,高强钢板强度大,同时对焊接的要求极高,且“湾区伶仃”号结构复杂,弧形区域多、弧度转折大,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处理。

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总经理黄红宇介绍:“高强钢板塑形调节很不可控,易损害钢材性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因此在建造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结构的变形量,减少火工矫形作业,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多次试验,掌握了材料的变形规律,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预设反变形量、调整焊接顺序等工艺措施,把结构的变形量控制在许可范围之内,保证了船舶的整体强度。”

中交四航局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介绍:“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为响应国家对新质生产力和“双碳”目标的要求,“湾区伶仃”号采用了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拥有2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能够满足静态养殖时的用电需求,助力船舶行业绿色发展。该船还拥有两台3600千瓦的舵桨机,就像一双有力的“鱼鳍”,3.8米直径的桨叶助力她自由遨游于湾区海洋。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