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在2025年山西省大学生“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中,忻州师范学院参演的非遗情景剧《榫卯的宇宙》展现了榫卯技艺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水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用榫卯技艺制作的文创产品——“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
“这颗‘地球’没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利用中国传统科技榫卯技艺,让108块形状各异的木构件紧密连接,呈现出经度、纬度、北回归线等地球元素,构成镂空地球,祈盼世界团结、人类和平。”《榫卯的宇宙》编剧、山西忻州王尔文玩(鲁班锁、阳明锁)(以下简称王尔文玩)传统木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赵永功说。
近日,记者走访了他的工作室,探访榫卯这一穿越千年的科技与文化“拼图”。
充满“科学味”的古老技艺
榫卯,是中国独特的木构件拼接手法和制造工艺。木构件中凸出的部分称为榫,凹陷的部分称为卯,两者通过精确的几何形状契合,即可实现两个或多个木构件的稳固连接。
“榫卯看起来平常,但其形状、棱角、大小、材质等,涉及力学、材料学、几何学、美学、加工制造等多方面知识。组装拆卸时,还得考虑逻辑关系、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赵永功说,“正因为其充满科学原理,用它制作的建筑和家具才能承受风雨侵袭、应对地震破坏,有的还能自由组装拆卸。”
一榫一卯,联结严丝合缝,离不开高超技艺。“加工榫卯木件,不逊于精密制造,对木件的平整、角度要求非常高。”赵永功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说,这里的每块木件,两个平行面误差没超过0.02毫米。“没有游标卡尺、数控车床等帮助,全靠匠人高超手艺,达到了精密制造水平。”他介绍。
忻州地区流传的榫卯技艺种类多、工艺复杂。目前有上百种,常用的有十字榫卯、丁字榫卯、仙人大搭掌、巨人勾手、燕尾榫卯、流星卯等四五十种。“‘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就运用了60多种榫卯技艺,其中的弹久生擒、流星抗震卯、珠联璧合榫卯技艺就是我和师傅李德贤老人自创的。”赵永功举例说,“弹久生擒”利用木材特有弹性,榫和卯连接越久,咬合就越紧,像死死擒拿住。
榫卯技艺历史悠久,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明时期便已出现,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榫卯技艺不仅是构造技术,更蕴含着深厚文化和哲学思想。“榫卯一凸一凹,代表着一阴一阳。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概念,深远影响着中国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赵永功说。
榫卯技艺衍生的智慧文创
在忻州地区,榫卯技艺还用来制作文创——王尔文玩。“有的地方叫它鲁班锁或孔明锁,我们这里叫王尔文玩。相传这由比鲁班还早的木匠始祖王尔所创。王尔其人在《韩非子》中有记载。”赵永功说。
在忻州一带,王尔文玩种类丰富,也很盛行。“这些文玩名字也好听,如九连环、霸王锤、八连锁、善闭锁等,多达几百种,既有益智玩具,也有解压神器,还有手把件、居家摆件或吉祥物件等。”赵永功说,“王尔文玩制作技艺复杂,运用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榫卯技艺,不同匠人制作的文玩外形相似,但内部结构各具特色。组装拆卸相当考验智力,有的需要上百个步骤,甚至上千个步骤。”李德贤和赵永功还制作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榫卯球,运用了20多种榫卯技艺,将56个木构件连结为一个球体。“这个文玩不能拆卸,拆卸就毁了,寓意着我国56个民族要团结。”赵永功说。
王尔文玩忻州独有,在赵永功看来,与忻州古建筑众多密不可分。“忻州保留了从唐代到民国完整的古建筑遗存链条,门类齐全,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也是一部活化中国古建筑史,这在全国独一无二。”他分析说,榫卯技艺,大到构造建筑,中到打制家具,小的就是王尔文玩。甚至王尔文玩就是微型建筑或家具。“一代代木匠学习木活时,制作它练手艺,师傅制作它传承榫卯技艺,忻州古建越来越多,榫卯技艺越来越发达,王尔文玩也越来越盛行。”他说。
王尔文玩魅力独特,但面对现代市场和年轻消费者,传承与发展也面临挑战。“这种文创靠手工制作,人工成本高,价格也高,消费者越来越难接受,也走不出忻州。”赵永功说,需要引进人工智能和现代生产设备,设计符合现代审美和文化内涵的产品,流水线生产、价格亲民的文创。
相比于老一辈木匠坚守传统,赵永功开始了尝试,购置了锯机、钻铣机等精密机械加工木件,撰写了《非遗“王尔文玩”》手稿宣传,让榫卯技艺拥抱现代科技。“榫卯技艺作为中国独特科技贡献,在文化科技融合潮中,应寻求更好保护传承模式,让这一千古绝唱焕发新的生机。”赵永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