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匠心”在产业一线生生不息

2025-05-27 22:41:2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这是一场向‘匠’而行的修行,更是一次与时代同频的成长。”来自河北开滦集团的技术员邓晶表示,作为一名煤化技术工人,她感到“自己完成了一场淬炼”。

邓晶提到的这场“淬炼”是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5月27日,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结业式在全国总工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200余名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参加仪式。

据介绍,全国总工会于2024年7月启动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工作,同年9月启动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培训营分设4个班次,依托清华大学学术资源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教育传统,构建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培养体系,通过理论授课、实践研修、创新攻关“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学员的政治素养、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

培训营的学习经历帮助邓晶在岗位上创新创造。一次,在预热炉烟气硫化物超标的解决方案讨论中,面对160多万元的改造成本,邓晶想到金涌院士在《从诺贝尔奖谈创新思维的养成》课程中的教导——“创新要敢于质疑”。

“我心中不断反问自己‘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法’。”邓晶说,最后,她通过优化燃料气管道,仅花费4万元就快速解决了这一棘手的环保问题。她感慨道,“这背后是培训营教会我的‘用技术说话,用创新破局’。”

不只增长知识,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纷纷表示,通过为期近一年的学习,对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培训营课程上,见到80多岁的老院士仍在研发一线不懈工作,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我们深受触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发总监唐世彪表示,一个人有技术则个人有前途,一代人有技术则国家有前途,未来将强化践行“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一人成匠是微光,万人成匠照山河。”邓晶说,她将当好“火种”,把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技艺传给更多年轻人,让“匠心”在产业一线生生不息。

在结业式前一天,200余名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刚刚结束紧张的答辩。他们汇报了各自所做的创新攻关课题和成果,精心准备的答辩资料叠成一摞,不少人还将发明实物带到现场展示。

“很紧张,最近大半年都在准备答辩。”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大队队长田国锐拿着打印出的论文告诉记者,台下评委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和前几届相关领域的“大国工匠”,不仅打分,还要临场提问,如同经历一场大学“毕业答辩”。

田国锐的汇报题目是《可见激光投影隧道轮廓测量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高铁隧道人工钻爆法中,大断面隧道开挖每轮爆破需设置近150个炮孔,若逐一定位,耗时很久,难以满足紧张的工期需求。”田国锐告诉记者,他在清华大学专家的指导下,研究了一套激光定位装置和方法,可一次性投影定位所有炮孔。该技术在雄忻铁路项目中初期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该技术还将在深汕铁路、漳汕铁路等隧道开挖中进行优化验证。”田国锐说。

这是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必须完成的任务——结合专业实践进行创新课题攻关并形成相关成果应用。在答辩中,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涵盖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12个行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通过实践研究出的成果比任何论文都更有说服力。”技能导师代表、中国航发黎明首席技师洪家光表示,工匠的考场永远在轰鸣的车间,在民族工业振兴的征途上。

洪家光还在参训学员的课题中见证了“比技术更动人的风景”——不断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有的工匠师傅深夜仍在车间验证实验数据,为0.01毫米的误差较真到底。”洪家光说,这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愿大家以此次大国工匠培训营为新的起点,共同锻造大国重器,铸就时代丰碑!”洪家光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马璐在结业式上寄语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立足本职创新创造,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切实发挥“基石”“栋梁”“顶梁柱”作用,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让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大国工匠的精彩篇章。

据了解,全国总工会近期印发《工匠人才培育实施办法》,从遴选程序、培育措施到组织保障形成全链条制度安排,为工匠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全国总工会还将在9月举办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为工匠人才搭建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素质提升的平台,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图片来源:中工网 王鑫)

责任编辑:冷媚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