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创新 智启未来——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火热进行中

2025-05-28 07:37:4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宋迎迎 华凌 王春 江耘 陈曦 刘侠

上海科技节的镁光灯聚焦人形机器人优雅迈步,天津航天港的发射架托举“科技工作者之星”,浙江实验室的人工智能(AI)算法为国民健康精准把脉……火热进行中的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不仅展现着中国科研突破的硬核实力,更勾勒出一幅全民参与、全域联动的创新图景,见证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概念图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创新征程。

前沿突破振奋人心

在上海科技节的红毯上,3台人形机器人与科学家并肩而行,它们挥动着手臂,甚至打出太极招式。傅利叶机器人创始人、CEO顾捷感慨:“机器人在展现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它们无限的应用场景。”红毯另一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钧瑛通过AI技术实现“跨时空拥抱”,她与25岁在哈佛大学初识细胞死亡机制的年轻自己深情相拥,40载科研坚守在虚实交融中绽放温情。

这场科技与艺术的交响,借助扩展现实(XR)技术将嘉宾动作与创新成果实时融合:在傅利叶机器人走过时,空中浮现出巨大机器人影像挥手致意;当上海科技馆馆长与英国国家科学与传媒博物馆馆长并肩时,深海巨鲸携着气泡破浪而出,科技浪漫主义在红毯上空激荡。

在渤海之滨,观众在天津科技周现场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即将发射的第47颗云遥气象星座卫星被命名为“天津科技工作者之星”。这颗承载特殊使命的卫星将在535公里轨道运行,其搭载的GNSS掩星探测载荷由天津云遥宇航自主研发。“2026年完成90颗卫星组网后,我们将收集大气层的关键数据,为全球气象预测及其他多个领域提供关键解决方案。”天津云遥宇航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崇高致敬。

天津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罗进飞表示:“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这颗卫星就像一枚‘太空勋章’,让他们的贡献被看见、被铭记。”

在西子湖畔的科创成果展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展台前人潮涌动。“您欠了多少睡眠债?”该中心负责人马永春的提问引发关注。他们研发的“睡眠债计算器”通过AI算法分析长期睡眠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为失眠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从人工智能到生命健康,从新材料到新能源,近200项前沿成果在此集中亮相,勾勒出浙江科技创新的多元图谱。

全民科普火热开启

“快看!歼-10C!”在四川省科技活动周现场,一架银灰色的1∶1全尺寸歼-10C战斗机模型引来阵阵惊叹。当地市民王先生驻足凝视,他说:“最近歼-10C很‘出圈’,今天近距离看模型更能感受到这种震撼。”

活动会场还特别设置向“新”力量展区、AI上“新”未来展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互动展示等六大展区,让大小朋友们既“长知识”又“开眼界”。

在北京四中顺义分校,由北京市顺义区科委、区委宣传部、区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正在进行。一款可以在危险区段替代人工巡检的“四足机器狗”点燃了同学们的兴趣。在科研人员的讲解下,他们了解到仿生机器人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还接触了自动控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知识。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志磊表示,科技周期间,北京将向社会公众展示人工智能、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氢能等领域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直观呈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路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内,水下机器人操作互动区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参与。孩子们通过操纵杆实时调控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器功率,完成定深悬停、障碍避让等指令,同步观察摄像头传回的水下实时画面,在工程思维与海洋科技的碰撞中,提升了“手脑联动”能力。

成果转化加速前进

科技之花唯有绽放于产业沃土,方能结出惠及民生的甘甜果实。

AI技术正突破成果转化对接壁垒。在黑龙江省科技活动周暨科技成果转化月启动现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AI对接系统正式发布,该系统将科技成果智能匹配企业需求,还能向成果持有人反向推荐企业。

研发团队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聂兰顺现场展示着系统成果说:“经过两年半研发与试运行,我们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开源专利大模型,为779家企业推荐了科技成果,促成3200余万元技术合同交易额。”今年,该系统将以80%匹配准确率,支撑100余名“科技总师”选派工作。

在青岛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产业领军人才颁奖典礼星光熠熠。青岛市以期通过人才引领,进一步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车青岛研究院副院长章潇慧手捧荣誉证书说:“我们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期待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青岛市科技局局长李天传表示:“希望借科技周东风,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

从技术突破到市场突破,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奏响创新强音。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上,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施冬材强调:“浙江畅通企业重大创新需求传导通道,把企业的个性需求转化为行业的共性需求。”当前,浙江通过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贴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现场,浙江三大省实验室与校企签约,启动深远海风电、生物育种等攻关项目,6所高校向企业派驻“科技副总”。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