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

2025-05-28 07:46:1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如何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5月27日,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平行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说:“具体文化现象的形成、出现与流布,其实是更广博的大文化影响的结果。任何地方性文化言说与传承、保护与开发,都需要有大中华文化观为思想背景与指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几年,阿来行走了许多山河与城乡,他深深感受到各个年代留下的生动而真切的记录。但更多的时候,这些记录也引起了他的疑问。

“这个古迹,这处遗存,是杜甫写过的、陆游写过的、东坡写过的吗?为什么明明有真实的依托与证据,却偏偏忽视,去生造自己想象的古代?”阿来指出,“当下,在文旅开发热潮中,我们有如此丰厚的遗产积累,但呈现出来的,却是我们对文化的无知。”

在他看来,今天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地方,在文化遗产传承及古城、古迹的保护与呈现过程中,如何开掘遗存的文化资源,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为此,阿来建议,各地相关政府与学术机构需要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来挖掘、研究和整理地方文化。同时,各方需要打破常规、制度创新、解放思想,探索一套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使之体现到文化遗产传承、古城古迹保护和文旅开发上。

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文物建筑在我国古代都城秩序构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的重要意义。保护文物建筑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表示。

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方位解决方案。凌明指出,通过无人机巡查、三维激光扫描和无损检测等技术,可实现对古建筑的精准“体检”和数字化建档,为践行“最小干预”保护原则奠定基础。如在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和监测工作中,工作人员综合运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无损探测、测量机器人等技术建立毫米级数字档案,并部署上百个监测点位实时追踪木塔沉降和结构变化。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法律护航。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随着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文化室原主任朱兵指出,此次文物保护法的全面修订正值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法治利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技术人才短缺仍是瓶颈,传统工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部分地方政府对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把握不足,易出现‘过度商业化’问题;跨区域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大型文物群的系统性保护难度较大。此外,公众认知差异导致保护意识参差不齐,需加强普法宣传。”凌明表示,新法为文物建筑保护注入了新动能,但需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培养专业队伍、推动公众参与,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