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目前,我们推出了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了藏经洞,支持多语言,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5月27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平行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透露。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灿若星辰。这些新技术为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拓展了广阔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
创作变得更“聪明”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恰当使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有效赋能各环节,进而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认为,尽管在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多方面,AIGC发展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但AIGC技术未来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各界需要密切关注,牢牢把握这一轮次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AIGC在今后创作中,特别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会带来更多充满想象的空间。”丁文华说。
AI时代,一个人的创意公司将成为常态?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认为,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消弭专业技术门槛,如在Suno的帮助下,音乐爱好者可实现3分钟创作;生产智能化,通过文本、图像、视频的跨模态转换,可以重构工作流程,节省专业创作者在动画过渡帧制作和上色等重复性工作中的投入;生态普惠化,形成“AI平权”效应,真正实现内容创作的全民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
“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司晓认为,一位创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备相当于一个专业团队的生产力,如在影视创作领域,单个创作者借助Agent系统即可完成剧本构思、分镜设计甚至后期制作等全流程工作。
传播有了新“桥梁”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沟通了技术与人文。同时,它又让世界文化多样性共生与互鉴。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长期从事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多媒体等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在多语言智能系统的加持下,中华文化传播将不再只关注“翻译是否准确”,而将聚焦“能否触达文化意蕴”。这要求技术体系具备情感识别能力、语义推理能力和文化迁移能力。
“从翻译工具到文化桥梁,多语言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张民说,期待在技术持续演进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中国声音,以更自然、更准确、更有情感的方式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小红书App也正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小红书的翻译功能,绝非简单的词典替换。”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说,它面对的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有千年历史的阿姆哈拉语,也有瞬息万变的网络热梗;既要读懂“内卷”背后的社会情绪,也要诠释年轻人的狂热。
在多模态AI模型的帮助下,技术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之路愈发平坦。“我们整合融合自然语言处理、光学字符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让系统不仅能翻译文字,还能‘看懂’表情包里的谐音梗。”汤维维说,小红书的实践证明:当技术深植人文之心,边界终将化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