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三夏时节,北京市顺义区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野上,一场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办的智能农机装备作业现场观摩会正在举行。
在100亩的演示区内,20余项智能农机装备组成了一支“钢铁队伍”:小麦收获机在金色麦浪中自主穿行,身后玉米精量播种机同步完成开沟、施肥、播种,植保机器人对作物进行毫米级精准施药,运输机器人穿梭田间无缝衔接……从耕整、播种到植保、收获,小麦、玉米及露地蔬菜全程智慧生产链条在此完整呈现。
这支“钢铁队伍”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春江院士团队研发。围绕大田作物全程无人化生产,团队先后攻克了农田环境感知、自主路径规划与避障、种肥药精准投入等关键技术瓶颈。“当前,我们已将农机路径跟踪误差控制在±2.0厘米以内,玉米播种粒距合格指数高达95%以上,播量误差小于1%,施肥误差不超过3%。”赵春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支撑这些精准作业的“神经中枢”,是团队开发的智慧农场管控云平台。“该平台集作业智能决策、远程监控、多机协同于一体,可节约人工成本超30%,提升机组利用率20%以上,节省肥药投入3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1%-2%。”赵春江介绍。
在露地蔬菜生产领域,团队突破了自主导航、苗垄识别、精量播种等技术难关,在国内率先创建了100%国产化的露地蔬菜全程无人化生产系统。“而今,在甘蓝、辣椒、胡萝卜等大宗蔬菜领域,我们从耕整到采收全程均已实现了无人化连续作业。”赵春江说,目前,团队在北京昌平金太阳、大兴源本香、平谷农业中关村、海淀太舟坞等地已建成多个典型蔬菜无人农场,这些无人农场已成为立足首都、辐射全国的智慧农业示范样板。
最新数据显示,这套系统已构建起业务化运营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云服务平台,服务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份、795个县市,覆盖6464家合作社和133家国营农场,累计推广农机智能终端10万余台,监管服务作业面积达2.2亿亩。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