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6月29日傍晚,中国分析化学领域一颗巨星悄然陨落。我国原子光谱分析奠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在厦门安详辞世,享年100岁。
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国之所需,我必往之”的崇高精神,以赤子之心谱写绚丽多彩的光谱人生。他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正如一束永不消散的光谱,持续照亮后来者攻坚克难的征程。
毅然北上 坚定光谱报国理想
1925年9月,黄本立出生于香港。因父母早逝,又值日寇发动侵华战争,黄本立自童年起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独自一人辗转于香港、广西、广东之间艰难求学。
1945年,黄本立考上广州市岭南大学。在校期间,他得到新中国无线电电子科学的奠基者冯秉铨及中国光谱学开拓者高兆兰夫妇的悉心指导,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从两位科学家身上感受到浓烈的爱国情怀。这份情感一直激励他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奋进。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急需各方面专业人才。临近毕业的黄本立收到在东北工作的同学李小琼的来信,希望他能到东北支援祖国建设,这让原本打算赴美留学的黄本立毅然踏上北上之路,加入东北科学研究所。
“东北是国民经济恢复的基地,很多重工业都在那里。”黄本立曾经说,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发射的光判断物质组成的技术。彼时的东北,生产任务繁重。钢铁、冶炼、地质勘探等产业急需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是空白。
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黄本立选择光谱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终身的“主战场”,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原子光谱分析牢牢紧扣。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研究条件极其艰苦,关键设备的缺乏常让黄本立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尽管如此,他仍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非凡的创造力。
黄本立从研究所堆放废弃物品的仓库里“淘”到一个废旧的小型摄谱仪,利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光学知识和调试技术,将其“变废为宝”,并配合过期的感光板,完成了电机碳刷子和电解锌等样品的定性分析;他还先后建立多种金属光谱测定方法,创制国际公认的“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等。
正如他自己所说,“国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就做什么”。从1950年到1986年,黄本立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工作的36年里,为国防工业建立不锈钢光谱分析法,助力航空材料研发;为“两弹一星”关键材料建立钨矿中微量铍的光谱测定方法,创新化学分离与光谱联用技术;在苏联专家撤离的困难时期,带队攻克高压火花光源技术,实现仪器自给。
重新开始 培育科研新力量
奋斗路上,脚步匆匆。1986年,61岁的黄本立本可以功成身退,享受晚年生活,但他却选择了重新开始。这一年,他响应国家建设经济特区的号召从东北远赴厦门大学任教,并白手起家建立原子光谱实验室。
作为我国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首位博士生导师,黄本立到厦门大学不久后,便向教育部申请设立分析化学博士点并获批准,成功吸引3名留美博士进入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他们成为我国第一批分析化学博士后。面对学校科研设备和资金紧缺的情况,黄本立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向熟悉的仪器厂商要了一台退货的ICP原子荧光仪,将其修好后给研究生做实验;联系企业争取捐赠;与仪器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
“最先进的仪器永远是在实验室研制出来的。”黄本立认为,要想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就必须先从仪器动手,学会依照自己的实验要求动手调整实验设备。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原子光谱实验室,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
从战火中辗转求学的少年,到新中国科研一线的先锋,再到教育战线的“大先生”,黄本立一生以国家需要为坐标,用行动诠释最纯粹的报国初心。在他心中,“国家需要什么,我就一门心思做好什么”的信念从未改变。